2015年04月30日 来源:忻城县人民政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忻城县位于广西中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山多地少,且易旱易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结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被列为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2014年统计,全县总人口42.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78万人,涉及12 个乡镇130行政村1935 个自然屯。受益于国家政策,我县从2005 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县坚持结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全县先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5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832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投资68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98万元,群众自筹9834万元;涉及搬迁群众1639户11255 人;其中已搬迁入住安置点14个,搬迁833户3712 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基本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勇于探索,在搬迁模式上创特色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县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石漠化治理和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大石山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无土安置”新模式,充分发挥重点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贫困山区特别是“三不通”山区群众易地搬迁进城镇,优先在县城城区周边、工业集中的大镇及工业园区建设易地安置区,将“村民”变为“市民”。为他们就地从事加工运输、商贸服务或外出务工创造条件,使搬迁群众的收入明显提高。在项目规划上,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模式”),在项目建设上严格按照“五个统一”要求实施,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如大塘镇、思练镇、红渡镇等重点镇已完成4 个搬迁安置点建设,在建安置点有2个,涉及搬迁群众655 户,共3275人。将搬迁安置点放在重点镇上建设,有效扩大了城镇区域面积,聚集人气,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在群众积极参与上下功夫

  群众既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的主体。在项目前期,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 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最大限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对搬迁原则、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以及项目建设要求等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讨论确定分配方案。在项目建设中,积极吸收搬迁群众参与基建,自己给自己打工,既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又让搬迁群众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

  (三)克难攻坚,在建设用地上求突破

  落实易地搬迁建设用地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我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整理荒地取得。把安置区居民在山外或山下符合安置条件的荒地或坡地连片收回,进行连片整理,统一建设,解决安置区建设用地问题。如果遂乡北丹村弄里屯利用本村的闲置荒地,在山脚下连片整理荒地进行安置。二是由政府无偿划拨解决。成立专门征地工作组,加大征地力度, 将已征土地作为移民搬迁备用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政府现有储备地作为移民搬迁建设用地,如欧洞安置点、红渡工业园区安置点等依托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由政府无偿划拨用地150亩解决。三是由开发商运作招拍挂方式获取。利用重点城镇现有房地产开发小区的房源或宅基地进行安置,如我县大塘镇幸福小区项目,该项目用地已通过招拍挂获取且闲置多年,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并达成一致,将该项目用地作为大塘镇幸福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用地。

  (四)探索实践,在科学谋划上抓亮点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县城南新区搬迁点作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探索亮点试点工作来抓。在具体建设中,做到了“三高四结合”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典型。“三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四结合”: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开发相结合。

  (五)统筹协调,在资金整合上出实招

  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建设资金有限,要树立大典型,关键还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建设。为解决工程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努力完善搬迁点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搬迁点整体效果。我们在保持原有项目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在县财政、住建、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国土、教育、卫生、扶贫、文体等部门上报项目前,均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优先将项目整合安排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点,加大对移民群众的扶持力度。整合住建部门危房改造项目和廉租房项目资金解决群众住房建设资金困难问题;县环保部门在上报和实施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时,将全县移民安置点全部纳入项目建设范围;县林业部门将“绿满八桂”绿化项目涵盖所有的搬迁安置点;县文体部门将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列入易地搬迁建设内容之一;县扶贫办整合财政扶贫发展资金。通过有效整合部门资金,各搬迁安置点均实施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部分搬迁安置点还建设了篮球场及文化楼,为搬迁群众创建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六)优化服务,在安居乐业上求实效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我们十分注重搬迁区后续产业健康发展,配套出台了“两不变”、“三优先”、“四减免”系列政策措施。“两不变”, 即移民搬迁后,原居住地山林经营权、已享受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原承包土地经营权不变。“三优先”,即优先安排就业、优先安排子女入学、优先享受民政低保。“四减免”,即免交建房有关办证手续费等费用、免交户籍迁移手续费和办证费,免交子女就读转学和借读费用,入住廉租房的群众减免房租费。同时,实施技术培训服务与推荐就业相结合,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忻城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尚有贫困人口10 万余人,在册贫困户家庭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尽管国家加大对搬迁点建设的投入,但由于补助资金少,地方财力困难,搬迁群众难以筹措建房资金;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搬迁户选择就业岗位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已完成场地平整的安置点,及时抓好住房工程建设,对未落实项目建设用地的,抓紧完成征地工作,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二)统一协调,多方统筹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住建、水利、环境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三)创新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搬迁。创新搬迁模式,积极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协调,依托城镇集中搬迁,推动保障性住房项目参与的多渠道形式,加大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