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2015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专题调研课题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表1 2009-2014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年均水质类别情况表 注:评价根据HJ442-2008《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水质评价分级依据,当一类和二类水质比例合计≥80%时,水质状况“良好”。  

  表2 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海洋沉积物一类质量比例图(%) (数据来源: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表3 2014年广西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数据来源: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表4 排入海域的污染物总量图(万吨/年) 

  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增长区,同时也是整个东南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明显波动,赤潮生物出现频率增高。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安排,为配合开展2015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自治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组织课题组,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课题组走访了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等单位和部分海水养殖户,查阅了相关资料,实地调研了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部分排污口,考察了南流江河口、防城河河口以及北仑河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地。调研结束后,课题组综合分析整理,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1

  区域概况

  广西海岸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至与广东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与越南分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628.59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岛屿620多个。广西境内主要有9条入海河流,包括南流江、钦江、大风江、北仑河、茅岭江、南康江、白沙河、西门江和防城河等。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13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13.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93.03亿元,第二产业为986.58亿元,第三产业为218.5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109元/人,明显高于广西人均30588元/人的平均水平。2013年三市总人口658.94万,城镇人口243.81万,农村人口321.03万。

  2

  海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目前海水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广西北部湾海域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问题及生态破坏现象渐现端倪,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一)海水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部分年份水质下降

  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广西近岸海域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2014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达一类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合计最高为89.6%,最低为81.8%,均大于80%,见表1。

  (二)生活污水直排入海,排污口附近水质恶化

  目前,广西沿海依然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入海的现象。以北海为例,当地超标严重的三个排污口为侨港码头排污口、地角码头排污口和水产码头排污口,排放污水量约为北海市排污口全年排污量的1/3。调查中发现,地角码头排污口,生活污水与船只油污叠加,海水污染尤其突出。

  (三)海洋表层沉积物总体良好,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增加

  根据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2009年、2011年-2014年所开展的5次沉积物监测,海洋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采样点沉积物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比例最低为70.5%(2012年),最高为100%(2013年、2014年),见表2。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近岸海湾沉积物锌、有机碳、石油类、铅、砷、铜、镉、硫化物和总铬等沉积物因子出现不同程度超标现象。2002年至2012年,广西近岸海域中锌的超标率为4.8%,有机碳、石油类和铅超标率为2.4%,砷和铜超标率为1.7%,镉超标率为0.7%,硫化物和总铬超标率为0.3%。廉州湾锌超标率为20.0%,石油类和有机碳的超标率分别为11.4%,5.7%。茅尾海,砷和铜超标率为6.5%,防城港湾,锌和铅超标率分别为8.6%,6.7%,珍珠湾锌超标率为10.0%。

  (四)入海河流水质不稳定,部分河流处于中度、重度污染

  2014年,南流江、钦江等9条入海河流的11个监测断面中,无一监测断面的水质保持良好水平(即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及以上要求),大部分监测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不超过33.3%,9条河流共132次监测结果中,只有54次监测结果达到良好水平,占比仅为40.9%,比2013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受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因子的影响,钦江、西门江、南流江、大风江等河流的水质受到中度-重度污染,对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五)氮、磷污染物数量增加,赤潮生物出现频繁

  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主要通过河流携带、直排工业污染源排放以及市政排污口排放等方式进入海洋。2009-2013年入海的污染物中总氮与总磷的呈现增加的趋势。(见表4)大量的氮与磷进入海洋,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2014年1月-3月,廉州湾和铁山港局部海域陆续出现球形棕囊藻异常增殖现象;2014年12月中旬-2015年1月,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的近岸局部海域再次出现球形棕囊藻异常增殖现象。

  (六)涉海项目增多,海洋环境风险增大

  广西依托钦州、北海两大炼油、石化项目,逐步建设沿海大型储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码头,目前共建石油开采炼制及石油产品加工企业5家;油类贮存库12家,涉油港口、码头8个。随着进出海域的油轮以及进出港的船舶数量增加,一方面溢油事故的环境风险已经显现,甲醇、苯类、酯类、丙烯腈等石化有机污染风险也增加;另一方面项目涉及填海的工程还会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生物栖息地的质量,使生境间接受损。

  (七)外来物种入侵,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

  互花米草是广西沿海滩涂繁殖最快的外来物种。有记录的互花米草的引种是1979与1994年两次引入,引种面积为0.97公顷,主要种植于合浦县沿海滩涂。目前合浦至铁山港海域已成为广西海岸主要的互花米草散布区。广西2013年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602.27公顷,以行政单位划分,则以合浦县分布面积最大(457.18公顷),占全区互花米草群落总面积的75.91%。互花米草阻隔了海水对沙滩的冲刷净化过程,破坏原有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侵占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使互花米草生长区域的虾、蟹等滩涂生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此外,陆源的入侵物种,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对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以凤眼莲(水葫芦)为例,暴雨导致生长于湖泊的凤眼莲进入河道,随河水流入海洋,再经由潮流作用沉积在海岸,对海岸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八)红树林面积减少,湿地净化污水能力降低

  资料显示1976年广西红树林面积为9062.5公顷,2013年广西红树林面积为7327.86公顷,面积减少1734.64公顷。围海造田,围塘养殖和涉海工程建设是导致红树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红树林周边居民直接进入林区采摘果实,挖掘鱼、虾、贝,散养家禽(海鸭、海猪)等活动,使得红树林斑块整体性降低,破碎化严重,红树林面积降低。

  3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沿江、沿海农村面源污染突出,畜禽养殖污染未得到有效处理

  乡镇村屯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染物直排以及种植业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导致面源污染突出,特别是近年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业排污量已超过居民生活排污量。2013年沿海三市及玉林市南流江流域生猪养殖量约为1403万头/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17.57万吨/年。大量面源污染物通过独流入海河流携带入海,是近岸海域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南流江、钦江、茅岭江等3条河流是携带入海污染物量最大的河流,携带入海污染物约占河流携带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0-70%,受此影响,近岸海域水质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廉州湾、茅尾海、钦州湾等海域。

  (二)沿海工业企业增多,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未得到处理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入海排污口未达标废水排放。据调查,2012年,所监测的17个广西沿海城镇排污口中,仅有1个排污口的废水达标排放。达标率仅5.9%,其余16个排污口的废水未达标排放。未达标排放超标因子主要为磷酸盐,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二是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2012年,广西沿海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共有废水外排的工业企业276家,年排工业污水量7763.76万t,化学需氧量22060.96t,氨氮748.81t,石油类66.14t,重金属1306.6kg。大量的工业污水排放使附近海域各类沉积物因子产生明显变化,造成锌、有机碳、石油类、铅、砷、铜、镉、硫化物和总铬等沉积物因子超标。

  (三)沿海三市污水管网不配套,生活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沿海三市城镇化发展较快,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增加,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处理率提升缓慢,直排入海市政排污口污水超标较严重。按照自治区下达的2014年度计划任务,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和玉林市年度管网建设任务需分别完成69.43公里、78.4公里、20.5公里和39.37公里,但实际仅分别完成了58.6%、38.2%、41.0%和42.5%,任务完成率低。目前沿海三市每年大约有3000多万吨污水无法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是经市政排污口直排附近海域。2011年-2014年三市市政污水超标率为66.9%-94.1%,超标因子主要为磷酸盐、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四)海水养殖废水直排现象严重,污染影响未得到有效控制

  尽管采取了合理布局养殖区、严格控制海洋渔业养殖规模、提倡生态养殖方式、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区等积极措施防治海水养殖污染,但沿海滩涂高密度、大量使用人工混合饲料以及高度集中、废水直接排放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区仍然普遍存在。2012年沿海三市对虾养殖和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25万多吨。网箱养殖过程中,残余饵料及粪便污染养殖海域水体,对虾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养殖海域水质下降。据统计,2012年沿海三市对虾和鱼类网箱养殖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4.9万吨,总氮0.17万吨,总磷0.03万吨。

  (五)外来物种的引进,破坏了本地物种的栖息环境

  互花米草的引进是为了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和改善海滩生态环境。然而,互花米草的迅速生长已对本地物种构成了严重威胁。

  (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保护工作滞后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广西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认识不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普遍较差,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未能有效防范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4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认真落实广西有关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划、行动计划,指导沿海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布局临海工业项目,有效利用环境容量,保护珍稀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加快互花米草防控成果转化

  2013年,国家环境保护部部署了北海互花米草防控工程研究工作,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海市政府、北海市环保局合作开展专项研究。目前,通过“割除+遮光”或“割除+水淹”以阻断光合作用的方式在青山头进行约1.3万平方米互花米草的治理防控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建议加快该成果转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推广应用互花米草防控技术,尽快治理互花米草,恢复北海沿海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优化区域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切实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区域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定位,在充分论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划定“生态红线”,统筹制定与资源环境保护相适应、相协调的区域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并对各地相关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类型、规模和布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各地合理有序开发和产业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相关规划并与总量控制要求挂钩,有效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研究制定北部湾经济区限制或禁止建设的产业项目“负面清单”,严格限制“两高”产业项目发展。强化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定期对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开展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轻不良的环境影响,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针对园区产业导向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循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布局上,应严格执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广西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合理布局产业。

  加强培训与技术服务,逐步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推广深水网箱养殖、高密度精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科技集约化养殖,海洋牧场式养殖,增加近海渔业量,提高近海区的水域生产力。控制饵料投放量,掌握和控制好防治养殖品种病害的药品的种类、投放量与投放时机,减少养殖对周围海洋环境及周边产业的不良影响,发展无公害水产品。认真执行水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

  (三)污染控制

  1.重点抓好陆源污水排海控制,陆域与海域统筹兼顾

  加快沿海城镇和工业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对铁山港工业排污区、北海红坎污水处理厂排污区、钦州港临海工业区排污水、企沙工业排污区等主要纳污海域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南流江、钦江、大风江、茅岭江、防城江和北仑河等主要入海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特别是大中型工矿企业和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重点排污口的监测管理力度,依据污染排放对不同海洋功能区的影响,制定符合广西区情的合理的陆源污染控制目标。

  2.加强海上污染源控制管理

  加强港口、船舶和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等大中型港口和海洋工程全部安装废水、废油、垃圾回收与处理装置,达标排放;海洋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大范围扩散,破坏海洋环境,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建立和实施海洋工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采取科学的方式从事海水养殖,减少养殖饵料及药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严格执行倾倒区科学论证和审批程序,依法申报和批准废弃物海洋倾倒区;加强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监督与管理,优化废弃物海洋倾倒区在沿海三市的区域布局,合理利用海域的纳污能力,充分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采取清洁工艺,逐步减少废弃物产生数量,并采取有别于海洋倾倒的其他海洋处置方式或陆地安全处置。制定《广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上溢油应急计划》和《广西沿海船舶溢油和船载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以及沿海三市相应的海上溢油应急计划并报政府颁布实施;建立完善环境污染、溢油与赤潮灾害监测及应急体系,控制重大涉海污染事故发生。

  3.开展重点港湾污染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海监控

  加强北海外沙内港、防城港区、钦州港区、企沙港、铁山港湾、廉州湾、钦州湾、防城港湾以及南流江口、茅岭江入海口、防城江入海口等重点污染区域的综合整治和管理,并依据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海域自然环境容量特征,调查、评估铁山港湾、廉州湾、钦州湾、防城港湾和珍珠港湾可容纳污染物总量,确定营养盐、COD、石油类、重金属等重点控制污染物的具体环境容量。实施污染物排放监控并定期通报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状况,对各类严重损害海洋环境的污染源进行全面监控,确保重点海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统筹协调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

  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岸段环境承载力大小、功能利用备择性的宽窄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合理布局广西沿海的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项目,分别实施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等策略,持续利用海岸带资源。打造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品牌,科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恢复与传统种养业的升级。在海陆过渡带种植海洋蔬菜、海洋药物、海洋能源植物。海岸带资源利用应谋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尽可能大的发展,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控制和压缩浅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逐步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和渔船报废制度,使近海作业分布和作业渔船结构更加合理,达到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使近海资源得到逐步的有效恢复。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摒弃对资源破坏较大的作业方式,禁止电炸毒鱼等违法捕捞活动;采取发展人工鱼礁,保护珊瑚礁等措施,维护海底生态系统,增加人工放流,促进渔业资源的增殖;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渔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渔业资源增殖水域和增殖种类、数量。坚持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加强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对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实行重点保护和恢复。

  3.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广西海岸带可持续利用还应注意利用和保护好我区具有优势的红树林、珊瑚礁、海岛、海水浴场等滨海旅游资源,通过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五)提升海洋环境监管能力

  1.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强化生态监测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目前广西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海水和入海河流的监测,对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缺乏定点长期观测,今后应逐步建立以生态安全和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生态环境监测。

  2.加强环境事故监控和处置能力建设

  查清广西近岸海域环境风险源底数,建立北部湾沿岸重大环境风险源动态数据库,对环境风险源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应急技术中心和广西近岸海域环境监控与预警系统,统筹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北部湾沿岸环境事件协调处置能力。实现环境风险源、环境预警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环境风险源与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一体化的预警监控体系。

  3.完善环保信息系统建设

  在各涉海部门统一规划、建立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灾害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提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为广大公众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公布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等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针对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管理技术体系和治理技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围绕陆源污染防治的技术需求,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总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行业脱氮除磷处理技术研究、海上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控与应急技术等研究,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陆统筹管理技术体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