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是“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升级版。在生态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北流的自身特色以及生态、人居环境优势如何通过生态乡村建设助推北流早日建成“桂东南次中心城市”这是当前北流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围绕自然条件,确定生态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生态乡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特定的路径,只有那些围绕村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特色发展起来的生态村镇建设才是适合自己的好模式。北流地属于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在现辖的22个镇、278个行政村中,每个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都不一样。相对而言,北流北部的乡镇比南部的乡镇地势要开阔,山没有那么陡、林木没有那么多,乡镇企业也相比南部发展得好,村级经济也占一定的优势;而南部乡镇的自然资源保护却比北部的好,南部村屯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比北部占有优势。对这些不同村镇的生态建设必须要区别对待,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模式。如扶新镇的茂化村与民安镇的高车村,前者是以瀑布、峡谷、高山草原、云景梯田为主题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南部村落,后者是北部民安工业园区内的工业重村。因此,在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就要做到因村而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比如茂化村要走生态与旅游结合的富民强村新路子,高车村要实行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生态引领模式。
二、打造特色产业,构筑生态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
生态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生态乡村建设必须要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生态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生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北流市在大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根据各镇村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等,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发展乡村生态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继续做大做强甘村提子、六地坡村潮菜、铁炉村花卉、六厚村蔬菜、古哿村生猪、木棉村花生等已初具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一道“生态产业美”的迷人风景线。二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重点推进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西县级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公园——北流会仙河公园与玉林“五彩田园”有机融合以及圭江生态园、沙垌镇天云山景区、扶新柏仁景区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三是发展生态乡村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坚持低能耗、低排放的原则,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无污染、零排放的乡村生态工业,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三、调动农民参与,集聚生态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开展生态乡村活动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村组怎样绿化、饮水怎样净化、道路怎样硬化,都要和群众商量着办。工作中遇到阻力或困难,要和群众面对面仔细讨论、深入交流,凝聚群众力量、汇聚民众智慧,共同协作解决难题,真正做到事前与群众商量、事中群众参与、事后群众满意。此外,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继续发挥北流“好人社会”的优势,通过社会组织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募捐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家、慈善公益人士、致富能人、受益农民等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广泛参与到生态乡村建设中来。
四、重视历史传承,增加生态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生态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特殊符号。开展生态乡村活动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的北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郡,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拥有颇具典型特色的陶瓷文化、铜鼓文化、红色文化和教育文化。北流的生态乡村建设要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努力增加文化底蕴。首先要做好山水文章,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本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对意识行为的强大感召力,规范和熏陶人的意识行为,提高村民的修养,培养群众生态观念的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其次,在村庄建设上,要体现本地文化的浸染力,村庄建筑在保护原有的风貌基础上,发扬地方特色,力求在修补时维持原有面目,新建时把北流农村的山、水、田、林、路充分凸显出来,把陶瓷文化、红色文化、铜鼓文化融入生态乡村建设的每一个方面。第三,要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地域文化名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乡情浓郁,乡风淳朴,让乡村文化生动起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五、坚持法治思维,保障生态乡村建设的规范有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乡村建设工作的始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有效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目前,北流市在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农民的生态意识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执行不力等问题。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既要有村规民约的“软”要求,也应该有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为此,市委、市政府必须要修订或完善关于乡村环境整治和卫生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各镇要建立农民群众依法参与生态乡村活动的机制,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健全提高相关管理执法人员的依法办事能力、规范乡村生态管理行为的规章制度,使法治成为生态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好农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发展利益,使生态乡村活动真正成为群众自愿参与、自觉管理、自我监督的过程,有效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六、围绕循序渐进,发挥生态乡村典型的示范作用
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要抓住关键,统筹推进,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要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执行力较强的村屯开展试点工作,树立和推广一批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农民自我管理好的示范典型,借助示范村、示范项目、示范点的辐射作用,起到以点带面,辐射一片的作用。结合北流的实际,一是推进“一江四路”生态示范带建设,“一江”即围绕圭江生态景观带,优选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名花果树,配合景观打造,形成百里圭江园林果园带。“四路”即一是打造玉容一级路苗木花卉生态产业示范带,即结合圭江生态园、铜石岭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要求,合理布局景观绿化,确保玉容一级路上花木葱郁,亭台轩榭,交相辉映;二是打造北宝二级公路沿线生态示范带,即结合乡镇农业产业特点和沿线自然景观,着力抓好村组“三化”建设,确保北宝二级公路沿线建设成为富有北流特色的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民居示范带;三是打造甘村至新圩公路沿线生态示范带。按照玉北同城化的建设规划要求,立足于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甘新公路沿线生态乡村建设融入玉北同城化总体布局,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带;四是打造高速公路沿线通道生态示范带。坚持把高速公路两旁的自然生态维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努力在沿线建起一条环境与人居有机融合的生态绿色通道。
(作者系中共北流市委副书记、北流市委党校校长)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宾阳县:狠抓生态乡村常态化 建立“星级考评”制度
今年以来,宾阳县和吉镇狠抓生态乡村常态化文章,并创新工作机制,制定星级考评制度,检验各村屯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情况,为该镇“生态乡村”建设实现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详细】
北流地税收入提前实现“双过半”
截至6月19日止,北流市地方税务局累计组织各项收入5.51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5231万元,增长10.48%,其中区级收入5.406亿元,市级收入5.2000亿元,完成上半年北流市政府考核任务5.0756亿元的102.45%,提前11天完成了“双过半”任务 【详细】
[忻城县]借“生态乡村”建平台 实现“绿色经济”大发展
“你看,这些紫薇每棵可以卖3000到4000元,已有柳州、南宁的老板跟我谈价,我觉得还不是出手的时候。”6月24日,走进忻城县果遂乡北丹村凤凰屯的紫薇培育基地,老板黄兰忠高兴地向笔者介绍紫薇的种植前景。 【详细】
“生态乡村”建设提升巴马美誉度
为确保生态乡村工作的长效化,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巴马的美誉度,巴马瑶族自治县采取措施,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美丽巴马·生态乡村”各项工作,严格责任的落实,采取“两划定四强化”的工作措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