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30日 来源:广西河池市环江县茧丝绸行业管理办公室 作者:黄惠宁 黄若希 谭政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摘要:文章针对环江县近年来异地扶贫安置取得的可喜成绩,进一步深入分析该区域发展桑蚕生产的优势和可行性,并提出合理性建议,这是符合环江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环江县异地安置;发展桑蚕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河池地区大石山区农民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实施了移民大规模搬迁,进行异地扶贫安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环江县异地安置扶贫开发经历了探索、试点、全面实施和巩固完善四个阶段。1989年,环江县创办了广西的第一个县内移民场——平原扶贫李果场,拉开了异地安置扶贫开发探索的序幕;1993年,以河池地委、行署与环江县共同创办广西第一个地区内跨县异地安置场——大安林果场为标志,安置了都安移民400户2000多人,与此同时,安置县内移民427户2039人,创办宇财、金岭、后塘、龙泉、乐昌等5个安置新村,扶贫异地安置步入试点阶段。1996年,全区异地安置工作会议在环江召开,决定利用环江40万亩土地,作为地区内跨县异地安置开发区,安置都安、大化、东兰等县及本县等各大石山区的6万贫困人口。截至2010年,环江共安置县内外移民290个居民点,总户数14029户,总人口66470人。征用土地38万多亩,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50个行政村。

  在国家的扶持和广东的帮扶下,环江县异地安置的移民进行粮食和种植经济作物等综合开发。其中,在经济开发方面有的以种植甘蔗、林果为主,有的是种桑养蚕、种植甜竹、猫豆等等。根据环江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及桑蚕生产的效益和特点,笔者认为,环江县异地扶贫安置新村的农业经济开发最好是发展桑蚕生产:

  1发展桑蚕生产对异地扶贫安置以及环江县广大农村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

  1.1桑蚕生产是一项“短、平、快、高”的扶贫项目

  199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的原料的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从多年的实践看,与其他产业比较、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以及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最有效扶贫产业。发展这些生产,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有广阔的市场。投资少、见效快、成功率高,而且覆盖面广,家家户户都能干,家家户户都受益…..。”根据中央以上扶贫指示精神,发展蚕业生产,对于环江县来说是一项很好的扶贫开发经济项目。因为桑蚕生产具备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同时随着当前农村种植作物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价格在市场上的变化,给发展桑蚕生产提供了机会。特别是近一阶段甘蔗收购价格的低迷,(我区原料蔗2010/11年榨季每吨价350元,为多年来最高价)为桑蚕生产占用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目前市场经济状况,一般新蚕户每亩投资350元左右的资金即可种好一亩桑养蚕。并且,在一般管理条件下,当年可以养蚕、当年既可以收回成本,而且还有一定的利润。桑树生长的第二年,产叶量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养蚕指数成倍增加养蚕经济收入也可望成倍增长。桑树是长寿命植物,第三年以后开始进入丰产稳产期。具体地说,种桑当年,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亩桑产叶量800-900kg,可养1-2张蚕,产茧60kg左右,销售收入1500元左右;(按环江县2009-2010年鲜茧收购平均价25元/kg计算,下同。)第二年产叶量1500kg左右,可养蚕2-3张,产茧量100kg,销售收入2500元左右;第三年亩桑产叶量可达到2000多kg,可养蚕4-5张,产茧200kg,销售收入5000元。除蚕种、肥料、桑蚕用药、折旧费等总成本共约1000元后,利润可达到4000元。这是按亩中等桑园养蚕计算的经济效益。如果桑园肥培管理好,产叶量可望更高,亩桑产值可达到6000-7000元。这就充分体现了种桑养蚕的一个“高”——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如果将种桑养蚕与种蔗两者经济效益相比较。即按环江县目前原料蔗常规品种平均亩产5t计,亩产值为1750元,比一亩中等桑园养蚕收入低3250元;如果按良种蔗亩产7t计,亩产值为2450元,比一亩高产桑园产值的元低3500-4500元,显然,在目前市场情况下,以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种桑养蚕比种蔗比较划算。

  1.2养蚕收入可调剂家庭日常开支

  移民以及普通农村家庭一个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而种桑养蚕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环江县自然环境优越,桑树生长旺盛,一年可养多批蚕。种桑养蚕,在饲养季节,蚕农每月均可有一至二次的卖茧收入,为其他农村副业所不能对比,是及时解决日常生产生活用钱和脱贫致富“短、平、快”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不少农户通过种桑养蚕解决了温饱,建起了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1.3桑蚕生产对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在养蚕过程中形成的蚕沙(即蚕吃剩的殘桑及蚕粪的通称)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农作物优质有机肥料。充分利用蚕沙肥料,减少移民对农业投资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对解决温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根据桑树生理特点和产叶的需要,我区桑园一年都有一至两的伐条,所伐桑枝杆作为燃料,既可解决异地安置新村燃料缺乏的问题,又可以避免或减少该地区森林草木的过度砍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绿色植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环江县异地安置新村发展桑蚕生产的有利条件

  2.1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温度、水分 、光照、土壤等。环江县是全区产茧大县。1989年以来,蚕业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环江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养蚕几乎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这充分说明,在自然资源条件中,环江县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满足桑蚕生产的需要。根据我国的蚕业区划,环江县属桑蚕生产最适宜区,发展桑蚕生产得天独厚。

  土壤适宜桑树生长。环江县异地扶贫安置新村经营的土地,一部分是从当地村中出让的耕地,而大部分是宜林宜农的荒山荒封坡地。其土质有的是红壤、山地壤;有的是黄壤、比黄壤、还有的是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或石灰土等。呈酸性或弱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但普遍缺磷少钾。桑树是木本科植物,其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对土质适应性广,因而环江县异地安置新村经营的土地一般都具备桑蚕生产条件,适宜桑树生长。至于缺磷、钾肥,也可以在桑园中施埋禾稻草,增加土壤磷钾含量。另外,环江县各异地安置新村附近野生绿肥、杂草、塘泥及牧场的肥粪等土杂肥肥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提供桑园土壤的肥力条件。

  2.2社会经济条件

  环江县的异地扶贫安置工作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组织上有自治区、地﹙市﹚、县、乡等各级党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在经济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广东的对口帮扶;在自然资源上有环江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为异地扶贫安置新村的各项经济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发展桑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桑蚕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力。异地安置移民劳力普遍比较富余,对发展桑蚕生产,解决富余劳力极为有利。而且桑蚕生产,男女老少皆宜。异地安置新村,宜粮田地较少,但桑树可种在坡地、低洼地,基本上不与粮食作物争地。从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桑蚕业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它不仅促进粮食生产,而且其作为农村一项种养业,对农家现成的房屋农具等生产资料、剩余劳力进行物质的综合利用和扩大再生产。根据目前环江县异地安置移民的经济状况,每亩投资350元左右资金可种好1亩桑,应该承担得起。投入少、产出快,一经种下,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即可长年丰收。

  2.3技术管理及收烘管理条件

  2.3.1环江县桑蚕生产具有较为完善的桑蚕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以县蚕业生产技术指导站为技术依托,县蚕种场的年良种繁育已达到40万张种,基本满足县内的需要。通过聘请区内外的专家教授现场指导、办讲座等多种形式,以小蚕共育户为基干,建立了县、乡、村屯三级蚕业辅导员,配合县站担负全县的桑蚕生产技术辅导及蚕种、蚕药和蚕具的供应。

  2.3.2 环江县蚕桑生产管理体系中,负责产后销售的是环江县的两家大型的茧丝加工企业,专门负责全县桑蚕茧的收烘及产品的深加工。因此,环江县异地安置新村发展蚕桑生产,技术和蚕用物资有保障,桑蚕茧产品流通有保障。

  2.4桑蚕生产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

  桑蚕产品销路畅通。蚕茧是丝绸、轻工业原料,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广阔,历来是国家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被誉为“纤维皇后”的蚕丝之所以经久受到人们的喜爱,是由于它在众多的纺织原料中具有独特品质,目前尚无法人工合成。因此,今后真丝绸产品将继续流行。而作为真丝绸原料的桑蚕茧也是因此而畅销不衰。纵观环江县养蚕历史,环江县于1969年开始种桑养蚕, 1993年就挤入了广西养蚕大县行列。在这些年间尽管在市场产销旺盛,还是遇到市场疲软,环江县各蚕茧收购部门和企业没有发生过因产品销路问题而给蚕农打过白条的现象,也没有因此而拒收或拖收过全县蚕茧。事实说明,种桑养蚕是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桑蚕茧产品仍然有好销路。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措施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广西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势头十分强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的密切配合下,2006年起我国在广西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达地区桑蚕生产痿缩是落后地区发展桑蚕生产的好时机。纵观蚕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种桑养蚕既要有比较适合的自然环境条件,又要在劳动力充裕和劳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桑蚕生产已经痿缩。例如,原来是世界桑蚕生产大国的日本,现在,其桑蚕已经是“夕阳产业”;分别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的江苏苏南蚕区、广东珠江三角洲蚕区,目前也已经分别向本省经济落后地区的地区转移。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而对真丝绸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与发达地区桑蚕生产的痿缩,对我们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发展桑蚕生产十分有利。

  茧丝绸行业已复苏。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丝绸行情时起时落,特别是1995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挖桑毁桑现象,造成蚕茧的严重减产。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目前,茧丝绸行业也正处于复苏阶段,因而,国内的茧丝绸加工能力已经加大,原料供不应求。因此,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生产,正是大好时机。

  3加快发展异地安置新村桑蚕生产的建议

  3.1树立信心,提高认识,把桑蚕生产纳入环江县异地扶贫安置新村农村经济发展的范畴,加快发展。根据环江县农村的经济现状,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抓好桑蚕生产,加快桑蚕业发展仍然是环江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快发展已经成熟且取得成效的产业即桑蚕产业,我们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和异地扶贫安置新村移民的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3.2 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异地安置新村种桑养蚕的科技含量,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移民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

  目前大部分移民种桑养蚕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一是大部分移民对养蚕的管理比较粗放,投入少,单张产量比周边的蚕农要低,养蚕应有的经济效益不能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在一些移民新区对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二是异地安置新村的养蚕基础设施薄弱,桑园管理粗放。一些较为边远的移民场区、新蚕区,多数养蚕户没有专用蚕房,“人蚕共居”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大部分移民对桑园管理粗放,不施化肥,更不施农家肥,造成叶质营养差,养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收入低;四是综合防治意识淡薄,蚕病发生严重,消毒马虎不到位不彻底,用药量不足,病蚕、烂茧乱丢,蚕沙乱倒,有的直接把蚕沙用于桑园施肥,造成严重的交叉传染。

  为此,桑蚕生产技术服务相关部门要深入异地安置新村村(屯)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引导和教育移民对种桑养蚕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张产量,增加收入;同时,要加大示范基地的投入,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投资的重点是小蚕共育室和蚕房的建设;逐步推广标准化、省力化科学养蚕技术体系。

  3.3适时地引导移民发展生态蚕桑业,推动蚕桑业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蚕桑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不但可进一步提高种桑养蚕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推动废弃物资源化,促进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要大力做好生态蚕业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一是充分发挥桑园套种和冬季桑园土地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二是大力推广“蚕+沼+果”等生态蚕业模式,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挖掘桑、蚕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使之成为蚕桑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环江县异地安置新村发展桑蚕生产,自然条件优势,社会条件良好,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在异地安置新村要大力发展桑蚕生产,通过发展桑蚕生产移民新村一定会很快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加快了推进环江县广大农村以及异地扶贫安置新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作者简介:黄惠宁(1969-)男,壮族,大专文化,广西河池市环江县茧丝绸行业管理办公室助理农艺师,从事基层蚕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工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