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竹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月15日至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南宁市宾阳县、横县考察调研,要求各地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为全区稳增长注入新动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出更多的“广西货”“广西制造”,成为我区“稳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

  特色产业,是指利用本地独特的资源和传统优势形成的产业,这种产业的优势在于它的“草根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特色产业的产品可能很小,但小产品可成就大产业。走访浙江时,发现许多小产品及其集散地名称都带“国字号”,如嘉兴的“中国皮革城”、诸暨的“中国袜子城”,桥头镇的“中国纽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连粽子的生产企业也是“全国最大”。乍听感到困惑甚至不屑:小小的县乡级产品有何资格号称“国字号”一问,这些带“国字号”的产品产销量都占全国市场的60-70%以上,有的甚至占全世界产销量的大部分。看来,“国字号”名副其实。

  相对于主要依靠“引进”的发展模式,浙江的发展模式带有“草根性”特征:依靠自身的资源形成产品、产业,最终形成“小商品大产业”的格局。浙江的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很具借鉴意义。广西有许多独特的资源和产品,在资源方面,有许多带“国字号”,如“中国南珠之乡”“中国中药材大产区”“中国甘蔗大产区”等。同时,还有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产品品牌,如“喷施宝”、“肤阴洁”“芝麻糊”“豆浆晶”等。但无论是资源还是产品,目前都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

  产业化难以形成的原因很多,从广西一些“草根企业”内部看,最关键的原因是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为特征的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这道门槛没有跨过,因而表现出市场反应不灵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老化单一、经营模式老套等通病,从而导致“草根产品”和企业“长不大”。

  应该说,广西的“草根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也有眼光、魄力和能力,选择开发的“第一代产品”也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在一个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条件所限,“草根企业”及产品做起来容易,做大做强却难,因为产业化规模化,难以依靠单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嬗变来实现,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激励与促进氛围。在此氛围下,整合发挥资源优势,规范企业生产环节,增强自身队伍素质,打造产业优质品牌,从现有基础上提升到规模、效率和创新的新层次。而这种“激励”与“促进”的氛围,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介入。浙江“草根产品”产业化背后,常常有政府的影子,如嘉兴“中国皮革城”,桥头镇的“扣子之都”新城,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产品集中展示场所,政府利用这样的场所产生的聚集、扩散、带动、示范效应,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因此,加强政府、社会介入支持是当务之急。除了对“草根产品”和生产企业进行一般性支持,诸如资金、融资、技术、政策,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外,选择一些有市场前景的“草根产品”和企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扶持、协同推进,使之产业化规模化,产生带动效应,从而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互联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奇妙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虚拟”的“+”后面还得需有实体经济支撑,稳健增长的最终力量来自于实体经济。追求发展高科技产品是一种“时尚潮流”,但激烈的“围抢”需要实力,欠发达地区能力恐有所不及,况且,“一哄而上”的产品不能保证“实在是高”。妙方是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更多的“广西货”,“广西制造”。广西“草根产品”有资源、有品牌,也有产业化获得成功的案例,如横县茉莉花产业、博白编织业、北流陶瓷业,资源独特,产业链长,市场广阔。因此,只要引导得当,扶持精准有力,当会激活广西“特色产业”这一新的增长点,为稳增长注入新动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