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7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凌经球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上林县西燕镇云灵村是地处大石山区的贫困小村落。现在成片种植的莲雾,已成为脱贫致富发展的产业之一。胡光磊 摄

  今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各地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补齐扶贫开发这一短板,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翻一番。从现实来看,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3.65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531元,按照权威部门公布的2014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中间价计算,人均GDP达到7574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以人均GDP为例,地处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而一些欠发达地区还不足3000美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2014年底全国尚有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在2800元(按2010年2300元的不变价)以下,不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含片区县)、12.8万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从南宁市的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底,全市还有50.3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1.2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近5个百分点,扶贫攻坚的任务仍非常艰巨。2013年2月在甘肃定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醒我们,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十三五”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党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由此可见,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这个意义来看,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战略高度切实负起搞好扶贫开发的政治责任。

  其次,补齐短板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内在要求。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如果我们只是在口头上强调其意义如何重要,在讲话中或在文件上阐述其重要性,而没有从我国实际出发,按照扶贫开发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推进,就难以实现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预期目标。这是“短板效应”机理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所致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而盛水量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为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其加长。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木桶定律”。扶贫开发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说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利用的生产资源不多;再比如,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又比如,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技能差,等等。今年6月23日,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主任刘永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分析道,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有自然地理条件原因,也有社会历史原因。目前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五类:一是道路交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村组内道路还欠账很多;二是生产用电,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产所需的三相电,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三是农村住房,虽然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有补贴,但是农民自己还是要出大头,贫困人口盖不起房子;四是教育问题,一方面是山里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去上学,上学难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另一方面有的贫困家庭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出现因学致贫现象;五是医疗卫生,虽然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的扶持,但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还难以解决,小病扛、大病拖,最后导致一人得大病,全家跟着穷。可见,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每一个村、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不能搞“一刀切”,搞“大水满灌”。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找准各自的“短板”,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因村精准选派干部,才能收到精准脱贫的成效。

  再次,补齐扶贫攻坚这一短板重在抓落实。一是要强化抓落实的责任意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抓好扶贫开发,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和历史使命。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夺取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保障。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国家关于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才能使之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一定要切实担负起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扶贫开发摆到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扶贫开发部门作为党委、政府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把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分解到各级各个部门。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把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把各项工作计划转变为具体行动,形成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力。所谓的“抓落实”,说到底就是把国家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实处,让政策发挥出应有效应,让贫困人口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可见,各级干部政策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问题国家、自治区的政策规定已经很清楚,有些问题国家政策规定了基本原则,要求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具体落实,但是贯彻执行当中还是无法落地。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无非有这么几种,要么是我们对政策的理解深度不够,把握不到政策的要领,要么是具体执行当中部门协调不到位,往往各自为政,从而导致无法结合实际来贯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含义,在“吃透上情”的基础上,通过“吃透下情”(结合当地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应用,才能真正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使扶贫开发工作得以有效推进。三是要抓住互联网+扶贫这一“牛鼻子”。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唯有善于抓住关键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破重点难点才能顺利完成。互联网+扶贫是顺应科技发展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之举。比如说,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将国家有关扶贫政策迅速地传播到各家各户,既可以让广大贫困户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可以依托这一平台快速地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从而实现上与下的双向互动。再比如,依托这一平台将扶贫开发的先进典型加以广泛宣传,可以收到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效果。又比如,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既可以帮助社会各方面便捷地了解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进而有效地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题,等等。总之,互联网+扶贫是有效破解当下扶贫开发难题的有效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