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王钰鑫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生态文化是从人企图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因而,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从而尽快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尤显紧迫和重要。

  生态文化是生态优势转化为

  发展优势的强力支撑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强力支撑。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对生态文明的精神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走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确保广西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然而,“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综合分析来看,“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一张形象名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优势。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使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广西实现后发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契机。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生态与发展关系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是重要的生产力和稀缺的发展资源。然而,我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风险正进入高发期。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真正解决好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生态文化的弘扬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并积极践行,从而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树立生态自信、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观层面指明了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方向。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有助于凝聚生态文明价值共识、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坚定生态文明价值信仰,从而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我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绿色责任”的必然要求。独特的区位状况、丰富的生态资源、巨大的后发优势,要求我区加快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培育,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壮乡儿女树立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从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绿色增长”,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八桂大地蓝天常在、青山常绿、碧水常流,使人民群众的生命更加健康、生活更有品质。

  实现生态文化发展的五个现实路径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要从改变自然观和发展观开始,驱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生态文化,最终浸染社会的价值底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出一条以观念转变助推“绿色革命”、以价值共识支撑生态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精髓,是走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的价值表达。今天,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同样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历史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由内化而外显的逻辑循序依次递进,着力从思想引领、宣传普及、教育促进、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反复提示和熏染,使生态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态价值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真正使壮乡儿女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信仰、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区情宣传,致力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切实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着力改进文风,大胆创新形式,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回应人民关切上做文章,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和绿色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和乡村创建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真正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抓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壮、汉、瑶、苗、侗、京、回等民族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等形式,精心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共促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在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而推动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弘扬生态文化的具体举措。行胜于言,要积极引导公众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大力倡导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倡导绿色生活行动。只有把弘扬生态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使人民群众养成生态自觉,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真正做到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汇集强大的生态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关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构建,生态文化的弘扬,离不开每一名壮乡儿女的积极参与。只有鼓励全民关注、参与、共享,才能真正使生态文化的弘扬植根于丰厚的群众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加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全面参与机制;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积极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大力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共同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力量。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