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4日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左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中央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一词共出现21次,成为一大高频词,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适应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变,适应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适应“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我们要走出生态困境、跳出资源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最有效的路径是绿色发展。因为绿色发展是一种包容性、生态型的发展,将会使每个人、每代人从中受益。

  柳北区是柳州市的老工业基地,聚集了柳钢、柳化、金嗓子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一大批柳州市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实力雄厚。

  但是,这些企业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三废”污染不能忽视。

  据了解,柳州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源,其主要来自于工业源的排放,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柳北区,其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承载力不足,成为这个城区的不能承受之重。

  “十二五”期间,柳北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引导辖区大中型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柳北工业园被评为自治区循环经济先进园区。展望“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柳北区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绿色发展,核心是发展,关键在转变,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发展。结合柳北区实际,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上,要着力突出“五个重点”。

  一、守住生态底线。科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着力构建全域生态系统、生态格局。围绕承载高端制造业及绿色工业、创意研发、科教文化、生态休闲体验等产业发展,加快“沙东(沙塘-东泉)生态科教新城”规划研究,推动石碑坪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把沙塘镇、石碑坪镇两镇发展成为能分担主城区功能、有产业带动的“卫星城”。

  同时,重点开发“一线一带、六片、 示范区(村)”,即一条河岸线,柳江河沿江岸线;一条旅游带,都市北部乡村沙塘镇江湾村、沙塘“农都”、石碑坪镇古木村等一带;六片流域和区域,江湾渔海、三合水域、沙塘河流域、古木河流域、大帽河流域、君武森林和花果山生态区。

  二、发展绿色经济。着力发展低碳生态工业,在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与制药产业三个高成长性产业上重点突破,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拓展与升级汽车和工程机械配件加工、钢铁深加工、轻纺产业三大传统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工业格局,努力实现“绿色转身”。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努力创建“幸福农都”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升级打造“兰亭林叙”广西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使柳北成为柳州市乃至全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着力发展新型生态服务业,引进电子商务、绿色商业等新兴业态,明确“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发展模式,优先推动广西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桂中海迅柳北物流基地的建设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挡升级。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努力将柳北工业园创建成为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园。

  三、打造绿色城乡。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精心打造绿色城市、特色乡镇、优美村屯。坚持以城镇化为核心,将城镇化过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发展平台、拓展就业容量的过程。

  在城市建设上,突出显山、露水、透绿,使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入,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强化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特别是把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与生态乡村旅游相结合,实施具备条件的土地流转产业示范区和小流域治理,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态宜居、山清水秀、社会和谐、个性鲜明的新农村。重点打造下陶、古木、江湾、黄土等一批生态农村示范点。

  四、倡导绿色消费。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细微处着手,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低碳社区,鼓励居民选用环保建材和节能电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推广绿色政务,结合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发挥政府在绿色低碳消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保护绿色生态。加强生态资源管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眼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做好大气、水体、噪声等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应对雾霾天气、渣土扬尘污染治理力度,按照209国道及北外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模式,从硬化、绿化、美化、综合执法、清扫保洁等方面着手,持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广泛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污染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同时,强化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引导农民正确使用肥料、农药等,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再是“奢侈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