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特约评论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截至2014年底,我区还有538万老乡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是着眼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向贫困发起的总攻令,是我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必须立下愚公移山志,敢于啃硬骨头,采取超常规举措,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部署,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

  搞清“扶持谁”是前提。10月中旬以来,自治区组建近5万个精准识别工作队共25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自上而下的精准识别行动,目前已进入信息核实、确定对象阶段。要进一步将这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严格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严把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审核确认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确保识别成果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

  落实“谁来扶”是关键。要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构建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村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县级在脱贫攻坚中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地位,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层层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制度和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凝聚强大合力。创新贫困县考核激励机制,全面实行以脱贫实绩为主的分类考核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和脱贫摘帽激励机制,既防止“惰性”不思进取,也防止“任性”拔苗助长。健全定点帮扶单位和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定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帮扶职责和激励政策。

  解决“怎么扶”是根本。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聚焦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眼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困难,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贫困户产权收益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等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八个一批”“十大行动”是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举措,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目标完全一致,必须统筹推进,抓好落实,确保项目、资金、力量精准帮扶到位,让贫困地区群众找到好路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脱贫任务达标之后,处理“如何退”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要坚持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今年减少贫困人口约85万人,从2016年起,对全区453万农村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和54个贫困县,实行分期分批有序退出。建立政府与贫困户脱贫“双认定”机制,借助第三方力量对贫困县、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情况进行独立评估,防止发生“被脱贫”现象。

  “攻坚五年、圆梦小康”,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各族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军令如山,决无戏言。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以锲而不舍、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担当,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