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来源:贺州日报 作者:毛明志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贺州日报》1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如何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干部群众,都在群策群力,围绕着中央扶贫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狠下功夫。

 

  扶贫要做的事太多,可是我们注意到,《决定》在基本原则里明确提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贫困人口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我国目前和今后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着眼点。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地阐明了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意义。

 

  在贺州,数以千计的干部深入到山乡村屯,开展精准扶贫,给村民们带来了幸福的希望。可是一些工作队员也感到焦虑,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最想要的是政府的救济和发放的钱粮。俗话说,坐吃山空。老百姓应该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仍存有“等、靠、要”的思想在笔者看来,最首要解决的是干部群众对战胜贫困的“斗志”,人的“斗志”不足,没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再多的帮助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前我们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正被人以恶搞,“红旗渠”自力更生的干劲也忘却已久,人虽说不能和天斗,却也不能没有“腰杆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可以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集中实施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普遍建立村级文化中心,可以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精神贫匮,鼓舞起人们的斗志,开拓智力扶贫的新天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