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8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黄志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游客登上大明山观赏雾凇雪景。 记者 潘浩 摄 

  近年来,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南宁连续多次名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50强,但在资源开发上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南宁大旅游事业前进的步伐,需加以充分的认识,并以此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几大限制因素

  一、市区民俗建筑规模小,难开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南宁城区内保存下来的至少有30处民俗建筑,大都是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黄家大院、望火楼等。它们是南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这些资源分散在南宁大街小巷,规模小,彼此相对孤立,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

  二、开发模式单一,多为静态观赏。综观南宁现有的城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种观赏性的民俗节庆开发模式,也有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苑等民俗展览开发模式,还有民族工艺品这种民俗商品开发模式,但这些模式都是静态开发,即把民俗事象作为给旅游者观赏和审美的对象的开发活动,制约了南宁城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限制了游客对南宁城市民俗文化的整体了解和把握,从而制约了南宁城市旅游的发展。而游客也只是机械的观赏,没有参与其中,因而没有体验的乐趣。

  三、壮民族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广西。广西有1600多万壮族人,南宁约有440多万,壮族人是南宁的土著居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石铲文化、稻作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干栏文化、织锦文化、师公文化等,这些文化至今仍活在壮族社会生活中,但目前对其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的规模不成比例,使人们对其还没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壮族神话、传说、故事、戏曲等语言类民俗应有尽有,层出不穷,但基本上是通过书籍来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距离遥远。

  四、重乡村民俗建设,缺高档次的城市民俗旅游景点。南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旅游开发却没有一个高档次、高水平的文化景观。而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多集中在开发宾阳、马山、横县等乡村民俗上,认为只有乡村才有原汁原味的民俗事象,因而把远道而来的旅游团都带到农村。但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规模小、级别低,达不到旅游客源要求,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没有突出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因而很多景区举步维艰,惨淡经营。南宁市区内也缺乏上档次的民俗旅游景点,没有一个整体的对壮族文化或者其他百越民族文化的开发景点。

  创新开发模式

  南宁城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在借鉴国内成功开发模式和运作经验基础上加以整合,体现出广西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一,南宁“百越民族文化村”模式。民族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的一种,是现代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产物,它是以传统文化、各地各民族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公园,通过在专门的园区内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重现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表现多种不同民俗文化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尽管民族民俗文化村里的民俗事象是“翻版”,但是利用这种旅游模式来发展旅游经济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一种民俗文化与经济收益“双丰收”的开发模式。如深圳“民俗文化村”与“锦绣中华”自1988年开业到2005年17年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26亿元,创利10亿元,向国家累计上缴税金2亿元。

  南宁具备在城区内建设民族文化村的综合条件,对南宁城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的可行性强。一是壮族是百越民族后裔中最为庞大的一个民族,主体就在广西,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3%以上,而目前广西还没有一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能够真正体现出这个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来。广东、云南的几大民俗类主题公园有壮族文化,但毕竟不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文化并不是其地域的文化代表,离开了壮族文化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存空间,所开发的文化形式也就无法表达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失去了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桂林、柳州的民俗类主题公园也有关于壮族文化的项目,但仍属于浅层次的粗糙开发。因此,在广西首府南宁建设以壮族文化为主的“百越民族文化村”也就显得意义重大,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群组建筑、雕塑、壁画、图表、实物等集中展示壮族及其先民的各种文化,打造以壮族文化为主、融合其他百越民族文化的主题公园,能够收到良好的实质性效果。二是南宁开发民族文化村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除了区内外的客源外,东南亚客源市场更为庞大和可观。由于东南亚各国很多民族,如越南的贷、侬、泰、布依、热依,老挝的佬、普泰、润、央,泰国的泰、佬,缅甸的掸族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等,大约20个民族l000多万人口,与广西壮族都是壮侗语系民族,其文化根基都是百越文化,有着共同的诸如擅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制造并使用铜鼓、善于唱歌等文化特征,他们是“同根生民族”。这种文化上的亲缘关系能够产生共鸣,因而南宁“百越民族文化村”能够引起东南亚各国民族的重视。三是南宁城市旅游形象日益提升。比较全国其他优秀旅游城市来说,在外在景观方面,南宁有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块牌子;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有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张名片。而在“寻找美丽的中华——西霞口·2008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南宁位居全国旅游城市50强之中,与环北部湾三大省区中的桂林、三亚、昆明、大理、深圳、珠海等城市不相上下。但还没有真正体现南宁甚至是广西特色的城市形象,不够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景观开发与建设不够。因而,百越民族文化村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展示百越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在南宁街头塑造百越民族文化景观,都能够提升南宁的城市形象,进而提高南宁的旅游城市地位。

  第二,传统社区古街开发模式。民俗来源于民间生活,当然也只有在现实的民间生活中生存,民俗文化才有血有肉。因而,南宁城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重视南宁人的生活,把南宁以及南宁人的传统和地方性很强的民俗文化挖掘出来。而这种民俗文化在南宁古街中随处可见,古街记录着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不仅具有外在的民族风格的建筑,也有内在的民俗风情,包含了丰富的城市民俗旅游资源,是了解本地民俗文化变迁的窗口。中山路位于南宁外滩附近,是明清时期就存在的一条街,也是南宁保留得最完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条老街。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多为骑楼建筑,质朴古雅,别具韵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宁总商会、望火楼均在此地带。中山路夜市是南宁传统的美食一条街,云集南宁各老字号餐馆、饮食店,汇聚了南宁人爱吃的老友粉(面)、八珍粉(面)、粉饺、鸭红、酸品、甜品、瓦煲饭和烧烤等特色食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展播,许多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品尝。但这条古街即将走完它生命的旅程。2008年11月,市政府决定拆除中山路,在原址建设新的香港街,这将意味着中山路将成为南宁的历史。很多南宁市民表示对中山路的拆迁和重建,甚至连名字也不复存在的现实感到非常惋惜、无奈和伤心,以后南宁再也没有这种古朴的老街了。然而,气派的现代化大楼并不能填补人们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眷恋,毕竟中山路确确实实是南宁的一张名片,记载着南宁的历史,也承载过南宁市民许多的欢乐。在此建议,对这个传统古街进行重新整合,保护和发掘本土文化性和民族原创性的城市民俗,才是正确传承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设街头民俗文化景观。南宁还可以在主干道或者重要街区建设街头民俗文化景观,增加南宁街区的特色。广西世居民族有很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其中有很多民间杰出人物形象,如布洛陀、米洛甲、刘三姐、侬智高、盘王等等,流传千古,名誉万代。而这些口承民俗也同样是南宁城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宝贵财富,可以把这些民间杰出的传说人物做成塑像,竖立街头,形成主题式的文化广场,可以增加街头民俗文化景观。

  (作者系广西师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