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1日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新华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32岁的广东阳山县黎埠镇养鸡专业户朱铁古,几个月前从农行阳山县支行拿到了20万元的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如果不是农行推出的新贷款模式,大企业给我们这些小农户做担保,仅凭我自己是不可能贷到款的。”朱铁古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 、风险高 、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更加旺盛。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金融支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和金融服务力度。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较大改观,农民贷款的可获得性大大提高。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0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

  全国共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40个。

  要让资金血液源源不断进入三农,除了资金保障,还要有支农机 构的广覆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 、广覆盖 、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应当注重“双轮驱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合力。互联网金融机构天生带有“草根”特性,生来就是为“草根”阶层服务的。而传统金融机构在各种竞争压力下,也在积极推动网点和服务下沉。”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仅靠政策鼓励远远不够,还需要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

  郭田勇表示:“金融支农,不能硬逼着各类机构去做,只有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它们才能真正真心做普惠金融。”其实近年来,各类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发现农村金融大有可为,通过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找准客户定位,业务做得很好,在商业运作与金融支农方面找到了共赢之路。

  农行广东分行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探索出了“银行+公司+农户”的新型贷款模式。比如农行与当地的农业食品企业天农 公司合作,共同筛选合作农户,由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农业银行向农户发放单户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贷款。2009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70笔,金额超亿元,带动2000多户农户发展肉鸡养殖,户均增收约30000元。

  农行广东清远分行副行长李亮认为,服务三农,对商业运作的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是关键环节。而农户往往最缺的就是启动资金及获得信贷启动资金的有效抵押物。如何找到破解之道,考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能力。只要找到一条银行 、企业 、农户的共赢之路,才能使金融的“造血”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