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2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农建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市是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全市贫困人口80多万,有754个行政村仍被列入贫困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工作重点的重要一翼。

  近年来,我市在特色产业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群众参与不够,产业带动效果不高;产业发展规模偏小,利益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丰产不丰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等问题。为加大特色产业扶贫力度,实现我市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做大产业,示范带动

  产业扶贫具有广泛性、带动性、持久性,它能够把广大困难群众都组织到产业中来,成为产业发展主体,成为增收致富的创造者,成为扶贫开发的受益者。例如,沙糖桔种植是西林县专门发展的特色富民增收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沙糖桔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实现人均1亩果,产值超3亿元。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产品,西林县已成为享有盛名的“中国沙糖桔之乡”。截至目前,该产业已经覆盖全县88个行政村,566个自然屯,辐射带动近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沙糖桔产业。仅2015年,全县就有925户贫困户和3956名贫困群众靠卖沙糖桔实现脱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我市各县(市、区)选择扶持1~3个适合本地发展、群众普遍认可、有市场开拓潜力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项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引导带动,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推进当地特产申报地区、国家著名商标,提升特色产品含金量,打造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政策扶持,支持创新

  政策扶持是开展产业扶贫的保障。建议围绕地区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可能延伸的深度等情况,从用水、用电、用地、贷款、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扶持企业。创建加工企业或流通龙头企业,消化贫困地区农产品,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并转移贫困劳动力。特别是把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农产品增值,形成一条科学高效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完善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农户采用多种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如出租土地、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户的土地入股等方式,使贫困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化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严格执行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确保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三是鼓励创新。支持利用“互联网+”等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商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进一步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三、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地方的财力紧张,农民的投入有限,如何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原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解落实到户的方法,把有限的资金捆绑、整合,瞄准“一村一品”等特色扶贫产业,进行产业整体扶贫,发挥其整体和聚集效益,提高扶贫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担保形式,提高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程度。三是探索建立以县(市、区)政府出资为主的产业发展金融担保平台,积极拓展特色产业保险险种,扩大扶贫产业保险覆盖面,降低项目风险。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建立贷款服务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同时降低农村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通过设立返乡农民创业基金等,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和管理服务。如,2015年西林县人民政府投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了西林县福林融资担保公司,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给予担保和贴息,解决了贫困群众融资难的问题。

  四、建立合作,抱团发展

  引导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提高新时期农民合作化程度,解决发展特色产业距离市场远、产品销售难的有效途径,也是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目标最为直接的办法。建议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培育和规范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专业合作社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逐步取缔。二是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秉承贫困对象个人意愿,鼓励探索将扶贫对象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五、建设队伍,搞好服务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特色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特别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三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系西林县政协主席)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