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龙胜县泗水乡党委政府多举措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取得实质性的成效。2015年底,该旅游区通过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验收,获得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资格,是全广西2015年通过验收的四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之一,也是桂林市唯独的一个。
龙胜泗水乡生态乡村旅游区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境内,距全国著名的龙脊梯田景区20公里,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胜温泉和国家森林公园接壤。是一个以梯田稻作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主体,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旅游区占地面积56.1平方公里,主要居住着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总人口8000多人。
该旅游区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大唐湾民俗风情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AAA级景区白面瑶寨,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旅游扶贫示范点、全国宜居村庄周家村,广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里排壮寨,广西少数民族语文示范点排坊苗寨等有名景点。该旅游区以“生态风情·魅力泗水”为总定位,总体规划为“一心两带七品”,即:泗水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排坊—大唐湾绿色陆路旅游观景带、三门—周家库区水路观光观景带;大唐湾清肺庄园、白面红瑶寨、周家龙泉红瑶民俗风情园、细门红瑶生态文化村、三门红瑶生态博物馆、里排壮寨生态农业旅游园、排坊长寿孝道文化苗寨等。
一、泗水乡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建设成功经验
(一)提早计划 提前行动
2014年,该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将创建广西五星级旅游区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组织人员编制《泗水乡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工作计划》、《泗水乡村旅游区景点建设规划》和《泗水乡村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具体人员依照计划和规划按部就班抓落实。同时,召开全乡创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工作动员大会,通过标语、横幅、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郁的创建工作氛围,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工作。
(二)分工协作 整体推进
为使创建工作长足有效开展,该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和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各相关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资料、现场和活动三个工作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排坊、里排、三门、细门、白面、大塘湾等6个景点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对照创建标准和《细则》,对创建所涉及的景区交通、卫生、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制定了整改提升细化方案,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完成时限,使整个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进度及协调会,通报工作进度,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与县旅游部门沟通,通过专家会诊等形式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确保创建工作进度和质量。
为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该乡整合六大景区人力资源,成立了源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并成立相关工作部门,落实具体人员,明确相关责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对整个旅游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科学决策 合理规划
该旅游区规划注重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龙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龙胜县重点旅游片区发展规划》和《龙胜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为让《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该乡聘请了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和桂林桂旅旅游规划设计院的资深专家、教授编制《泗水民族风情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多次召开相关部门有关人员规划项目论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四)整合资金 强化投入
为确保旅游区建设项目按时按质达到预期目标,该乡成立了项目资金引进协调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引进协调县民族局、旅游局、住建局和大唐湾等20多个部门和企业资金,整合民族特色村寨专项资金、特色旅游名村专项资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旧房改造资金、旅游沿线房屋立面改造资金、林业绿化资金、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交通建设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等,总计投资5千多万元。主要完成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寨房屋外立面改造、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促销等项目。
(五)情景结合 生态发展
该乡注重从挖掘发展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人文景观开发相结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进行开发打造。一是整合本区域山水、田园、民族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建成一个与周边的温泉景区、龙脊梯田景区差异化的多功能景区;二是在旅游区内实现差异化开发,做到“一村(屯)一品”,突出当地民族民俗风情和自然、人文景观,从而增强规划区整体吸引力和生命力。旅游区建设始终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前提,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乡村旅游开发原则,做到有利于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有利于传承当地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有利于“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平安乡村”的建设。
二、泗水乡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泗水乡乡村旅游区建设虽取得了实质性的收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但尚存在许多的不足。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品位和档次需求,各级旅游部门对乡村旅游建设的要求等越来越高,乡村旅游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地建设与管理,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环境净化工程。通过清水、蓝天、清净和绿化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旅游区生态环境。清水工程着重加强对各景区的污水处理,合理开发水上游乐项目,严禁在水体中倾倒废弃物,及时清理水面的悬浮垃圾和废弃物,严格控制各类水体中渔业生产规模,防止对水质造成破坏性污染;蓝天工程着重按排放标准治理景区内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净化处理装置,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旅游区内道路两侧营造防护林带,防治车辆的废气排放;清净工程着重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推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确保农村清洁环保;绿化工程着重保护天然植被,继续推行“绿满八桂”绿化工程,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遏制人为的破坏。
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大力推进绿色产业,鼓励生态养殖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和有机肥的综合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家禽粪便还田还园;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知道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土壤配方施肥,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严禁随地露天焚烧秸秆等。
3、继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旅游区文化特色,按体现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推进旅游区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程。根据道路的等级选用体现自然特色的路面硬化材料;规范建设好与景观相协调的停车场;规范做好景区房屋建设和外观改造,以保持村寨建设的总体风格和完整性;进一步规范旅游村寨中的旅游标牌、标识设置;规范铺设电线、通讯线和管线,有条件的村寨实行地埋,消除视觉污染。
4、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在基础较好的村寨先行试点,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乡风文化培养,打造各具特色、不同品位的乡村风貌,注重特色民族文化、清洁美丽乡村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特色建设于保护。
5、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明确环保、城建、旅游部门和乡政府、村民委、专业合作社及企业的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组织和资金保障机制,出台环境治理和补偿机制、环境保护奖励机制等,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和督导管理;健全《乡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让群众自觉保护和管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二)强化乡村景观提升。
通过绿化、农业、道路、建筑和原生态景观的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旅游区的旅游价值。做好村庄绿化规划,做到路旁、房前、屋后、园里及寨内集中区四季有树、有草、有花、有果、有绿、有香;围绕林—寨—田—园结构和谐,因地制宜打造梯田文化景观和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景观;根据景区公路、旅游步道、农耕道路等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发挥自然环境和田园环境的主体背景作用,进行不同的铺设和美化,使道路自然地穿插在于田野、果园、山林之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原生态景观形成共鸣;旅游区内的景观建设要有科学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民居、寨门、长廊、鼓楼、桥梁、鼓舞坪、文化广场、娱乐场所等建设要尽量融入少数民族建设元素,充分体现少数民族风格,同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居依山傍水的“风水”习俗及山区的地形特点,将自然景观、村寨建设、民居建筑与民族文化有机融为一体。
(三)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
泗水乡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更要注意民族文化、古村落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利用。要注重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俗文化和重要农业文化项目的遴选,积极申报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保护好历史古村落和红色文化遗址—红军岩;加强宣传和推介有较强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民间竟技、农事体验等参与性旅游项目,唤醒村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村落人文环境;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收集并整理民间传说故事、名人事迹、风土习俗、礼仪禁忌、乡土戏曲、歌舞音乐、民间服饰和手工艺等,建设有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展演场。
(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区要集合农家乐经营者、旅游企业、旅行社、政府旅游管理者和村民等资源,建立一个有机统一的营销整体,采取整合营销、产品营销、品牌营销、直复营销、代理营销、网络营销和节庆营销等方式,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强旅游区市场营销,树立旅游品牌,营造广泛营销空间。
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康寿养生、农耕文化、民族风情和休闲度假为主的“四轮驱动”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欣赏、农事活动体验、农家菜肴品尝、特色产品销售、民族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根据自身的自然风光、农耕风情、民族景观等特色,通过布局调整、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手段,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品牌;利用产业扶贫政策,以“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为主,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各村寨不同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利用交通节点、村屯中心、景观边缘、农耕周边,打造农家乐品牌;结合旅游区内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农事活动、体育竞技、休闲观光、特色美食等节庆活动,树立节庆品牌等。
加强与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行社和著名景区景点合作,让旅游景区、景点和产品直接面对游客,争取建立乡村旅游网站和微信群,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的展示。
(五)加强乡村旅游危机管理。
在乡村旅游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危机管理倍受旅游开发与管理者的关注。泗水源泉乡村旅游区虽然已获得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的资格,但不是终身制,区旅发委每年均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复核,如有管理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危机的出现,随时都有被摘牌的可能,危机管理不可忽视。首先,要进一步规范泗水源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落实好相关的机构和责任,配备有关人员并明确职责,通过系列培训和训练,让旅游管理者树立较强的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其次,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反映系统和恢复系统,让危机的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事更好;第三,当地党委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区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和督导。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恭城县]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进入3月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秧家村晓山屯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在村干部的发动下,村民集资10多万元在村旁修建了两座观景亭;全村80多位青壮年分成三组,奋战数天,开出了一条登山观花的道路;将一条名叫黑河的地下河水体清理干净,露天河段两岸植上了桃树,小艇 【详细】
那山那人没变 乡村旅游促贵州贫困村寨换新颜
“种植一亩稻谷,起早贪黑的忙活,一年也挣不到2000元钱。2014年改种草莓后,一年纯收入就能赚2万元。”贵州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大山镇大寨村的村民吴洪璋告诉中新网记者,地还是那亩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土地上更换了农作物收入就翻了十倍。 【详细】
上林乔贤镇“壮家要寨”乡村旅游合作社正式成立
近日,乔贤镇内旦庄“壮家要寨”乡村旅游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全庄104户(包括贫困户)均加入合作社,以土地、资金和劳工方式入股。 【详细】
梧州创乡村旅游点 打特色旅游牌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把旅游扶贫、产业升级和生态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初具规模、影响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村(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 【详细】
陕西:“互联网+旅游”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近日,陕西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强力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到2020年,打造不少于15个4A级景区。对达到4A级景区以上的文化旅游名镇,按省级重点示范镇政策给予支持。大力发展“互联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