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禹静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随着区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深化,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也发生深刻转型,城镇体系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西江经济带作为泛珠三角区域腹地,以及联接两广、贯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走廊,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区位比较优势与战略优势进一步凸显。加快推进沿江节点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构建“城镇集聚、产业升级、品质提升、生态优美”的沿江城镇体系,对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联动发展构建“一中心二带二群”城镇体系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的构建,要综合考虑沿江各区块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确定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区块特色,构建既有明确主导产业、功能分工,又相互配套、具有联动开发效应的“一中心二带二群”城镇体系。

  “一中心”即以南宁为中心,全力打造南宁对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力促南宁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区域性国际城市。“二带”指右江走廊城镇带和桂西南城镇带,其中右江走廊城镇带,以南百经济带为轴,重点依托百色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生态良好、连接云贵的新兴城镇带;桂西南城镇带以南崇经济带为轴,重点依托崇左市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发展和提升锰精深加工、蔗糖、红木、边关旅游等产业,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富有南国边关特色的新型城镇带。“二群”指桂东南城镇群和桂中城镇群,其中桂东南城镇群以梧州为核心、辐射带动玉林、贵港,并主动向粤港澳等先进生产力地区靠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粤桂合作发展的先行区,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的城镇群;桂中城镇群以柳州为核心,辐射带动来宾一体化发展,加快柳州振兴崛起,打造工业升级版,努力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新型城镇群。

  融合发展增强沿江城镇化内生动力

  城镇和产业具有较强的互动关联性。城镇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城镇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融合有利于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建设应该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来构建。

  推进经济带节点城市产业集聚。以区域内南宁、柳州等节点城市为重点,以节点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在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一体化发展”原则基础上,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高科技产业、食品制糖业、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构筑西江东段承接产业区、中段高端产业重点区、西段特色产业发展区三大分区的产业布局,形成新型化、特色化、生态化的产业带。提升梧州、玉林、贵港、贺州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加快与珠三角地区市场对接,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大珠三角”区域的西部工业基地。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区(镇)及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加快园区及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布局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商住、娱乐、休闲设施,推动城区服务功能向园区延伸。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等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商业设施由线性开发向片状开发转变。促进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服务和消费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转变,突出产业、人居、生态等复合功能,提升西江沿江城市和工业园区宜业宜居水平。

  基础先行完善沿江城镇综合承载功能

  基础设施是城镇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沿江城镇人居环境、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安全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和实施城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加快完善城镇道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网密度,加快支路网建设和改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树立行人优先的城市交通理念,加强步行天桥、自行车停车场、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

  加大城市管网、排水防涝和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地下管网建设,城镇新区、新建道路和各类园区推行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按照排蓄并举原则,大力推行建设“海绵型”城市。完善环卫设施,县城及以上城市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和覆盖率,中心城市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加快智慧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推进珠江-西江无线城市群建设,加大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快南宁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区及自治区政务外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平台和一网通、一卡通、一站通等民生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城市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生态园林城镇建设。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镇,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完善生态园林指标体系,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提升沿江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人为本”是中国的传统理念,在城镇体系构建中,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积极推动进城农民变市民,这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之所在。因此,要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土地制度。重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加速其市民化进程。通过完善城镇住房体系和创业政策体系,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安居乐业。

  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为此,需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形成丰富多彩的城镇群众文化形式,使具有高品位文化环境的城镇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和安居乐业之地,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镇居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加州路人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