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2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才道 尹邦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十二五”期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与2010年相比,均实现了翻番,涌现出了长沙、浏阳、宁乡等一批GDP过千亿元的经济强县(市)。

  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县均生产总值191.8亿元,只有广东的80%左右,低于湖北的204.6亿元;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0%左右,工业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占到70%以上,传统低端业态占主导;三是发展不平衡、协调性较差。纳入考核的98个县市区中有50个是贫困县,其中古丈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只有长沙县的1.8%、1.1%。

  郡县治,天下安。拉长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短板”,须着重在强规划、重转型、兴园区、铸品牌、争创新五方面下功夫。

  突出科学引领,加强宏观规划管理。县域经济不是县级经济,战略谋划上要登高望远,路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观、静态的人口观、落后的层级观、保守的基础观。要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要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坚持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探索走出科学跨越发展的路子;要牢牢把握“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要求,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转型升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一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有机结合,推动实现生产方式的创新;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在坚持传统工艺、突出个性特点的同时,探索标准化、流水线等现代量产方式的推广运用。二是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打好“特色牌”。特色产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要引导规划“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特色拳头产品、特色支柱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品质,做好县域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与宣传推介。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传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咨询培训、托幼养老、就学就医、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突出园区经济,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聚集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一是提升项目品质,着力做大园区经济。坚持把项目作为“发展之本、强县之基、富民之源”,着力引进一批规模性项目。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做强园区经济。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环境,夯实产业基础,努力使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区、项目落地的承载区和财源建设的贡献区。三是要创新用人机制,为园区经济提供智力支持。要把懂经济、善管理、有朝气、有闯劲的干部充实到园区干部队伍。

  突出品牌建设,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当前,县域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质量和品牌的竞争。促推我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加强品牌培育和建设上想办法、谋出路。一是要引导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鼓励、支持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二是赋予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强化品牌产品市场营销,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帮助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突出机制创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用好用足优惠政策。以强县扩权、省直管县等体制改革为契机,科学合理地用好自主权、决策权、审批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抓好镇域经济发展。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乡村治理,推进镇域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高成长性的优质特色民营企业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家、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自主创业、投资兴业。

  (作者单位:省农委县域经济发展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