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6日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何成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既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又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融汇,书写出新时代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开放合作篇章。

  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一带一路”倡议:“双轮驱动”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期待”“四点主张”。“三个期待”就是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四点主张”就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个期待”“四点主张”,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深邃洞察、对当今人类文明交流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面向未来发展的深厚期待。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目的,是要运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这既表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顺应了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大趋势,又体现了中国提出的新的亚洲文明观深刻内涵。这个文明观主张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亚洲文明如果能够交流互鉴,产生一种新动力,将对亚洲甚至整个世界作出贡献。也就是说,我们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将进行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双轮驱动”——物质之轮是“一带一路”倡议,精神之轮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亦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促进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双轮驱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世界,树立正确文明观是当务之急。那些固守文明冲突论,人为筑起藩篱的做法,既损己,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正逢其时,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冲突”论的正面回应。对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新的亚洲文明观,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马来西亚、埃及、法国、德国、亚美尼亚等亚非和欧美国家的政要普遍认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表示,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各国不同文明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中国智慧带给世界很多启示。俄罗斯、希腊、古巴、越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媒体盛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俄媒评述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欧亚文明团结与联合;古巴拉美通讯社撰文指出,中国努力推动亚洲文明交流,开创以对话解决分歧的国际关系模式。英国、柬埔寨、南非等国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其中,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库克指出,随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南非金山大学詹尼·罗索乌教授说,文明之间互鉴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成为推动全球促进文明交流的新起点。

  二、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互鉴之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实现经济腾飞、文化繁荣。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多举措多方式,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互鉴之路。

  第一,发掘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充实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内涵。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将灿烂辉煌的几大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明财富。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努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使其在交流互鉴中发扬光大,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就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亦即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精神基石。把握文明互补性,促进文明成果共享。亦即通过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让“一带一路”建设以尊重赢得尊敬,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遵循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亦即通过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增强文明自信与自觉,使“一带一路”所提倡的文明交流互鉴和以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第二,彰显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色,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当今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站稳脚跟乃至昂首挺胸的底气所在。“四海一家,天下文明。”中华文明是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天下文明,与西方国家“为我独尊”缺乏世界视野的思维形成鲜明对照。“一带一路”提倡开放、兼容、平等、互惠,主张“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种文明,不同制度”“一种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构建出新时代平等共进的天下文明观。“礼尚往来,先义后利。”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重礼尚往来、先义后利。其中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当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加强人文合作学术探讨,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重视人文合作研究,有助于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天下一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天下一家理念,是通向信任、安全、和平的大道。强调天下一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前提与思想基础。

  “和而不同”。中华文明在倡导“和合”时,也尊重差异和不同。历史上,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求同存异的人文交流。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新时代中国坚持“和而不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理念。

  “义重于利”。中华文明深明“义利之辩”,强调义利一体。在新时代将中华文明“义利观”注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贸易互通,也有利于人文交流。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平等共治”。“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自主、自愿、自觉、自律”与“互助、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突出平等共治,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和新样板。其中,自主、自愿,体现了对沿线各国的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自觉、自律,体现了为共同利益规范自身行为;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则突出了东方文明的平等互助智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

  “顾全大局”。中华文明重视整体利益,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以造福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各国都需要以大局为重,奉全球命运之公,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文明交流互鉴

  当前,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沿着“一带一路”,我们应积极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开辟走向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第一,传中国经验,造共荣之势。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乐于分享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脱贫致富经验,以降低沿线国家学习成本,鼓励它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竭力避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推动世界实现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带一路”既向世界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又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新时代我们更要满怀自信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自觉以“一带一路”统筹各项事业,推进形成更加宽广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应当指出的是,广西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应当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从大历史、大布局、大作为三维度提升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

  第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巩固“一带一路”建设人文纽带。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对亚非欧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续写丝绸之路新篇章,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成果。“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近年来的一次次和一场场的中外文化和艺术交流会,就是一座座“民心相通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3]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看,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推动阿拉伯国家“意会中国”。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渊源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古商道——陆上“丝绸之路”。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阿人民进一步增进友好往来、深化传统友谊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看,主要是沿着“一带一路”,推动东盟国家“意会中国”。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东盟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贸往来密切。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亟待进一步加强,加大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力度,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精神落到实处,发出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好声音。广西在推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要发挥海陆毗连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语言习俗相近相通等人文优势,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同时邀请东盟友人“走进来”,不断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心相通。

  第三,通过考古交流活动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近30家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达30余项,其中有一半以上项目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无论是中国的京剧、昆曲,还是西方的歌剧、交响乐;无论是中国的书法、瓷器,还是西方的绘画、雕塑,只要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欧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的框架下,积极开展交流演出、互办展览等文化文艺活动,世界各国人民就会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筑起民心相通之路,即使“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又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持续走向深入。

  (作者: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广西党校学报副主编、研究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