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8日 来源:左江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崇左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兆荣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其后续的扶持发展工作更是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崇左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现状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任务共44855人,截至2018年5月10日,已完成搬迁入住32029人,完成率71.4%;年内还需完成搬迁12826人。崇左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印发了后续扶持政策到户明白卡,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不断摸索和实践,在后续扶持工作方面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形成了“易地搬迁+N”模式,主要有以下10种模式:

  (一)易地搬迁+园区产业。依托产业园区发展,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增收与园区产业企业用工相结合,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如:江州区兴和家园安置点依托产业园发展,根据贫困户意愿,计划将搬迁贫困户每户至少1人安排到园区企业就业。2017年完成搬迁的424户1704人中,已有贫困户陆续到园区企业“美娜丽莎鞋厂”务工。

  (二)易地搬迁+边贸。边境地区大力发展进口产品边贸落地加工业,根据边境口岸贸易及市场需大量用工的实际情况,引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边贸加工、服务,增加收入。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把易地搬迁项目安置点选址在靠近关口的边关点,搬迁户参与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运输、装卸、货物进出代理等边贸服务,真正实现了借边发展、靠边吃边、稳疆固边、兴边富民。

  (三)易地搬迁+扶贫车间。通过“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模式,利用本地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顺应有为青年返乡创业的趋势,探索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帮助搬迁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增收,使易地搬迁贫困户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如:天等县在都康镇、县城龙岩安置点附近建设了多个“扶贫车间”;扶绥县东门镇安置点引进4家木板加工企业进驻,并签订协议帮助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

  (四)易地搬迁+县(市、区)外转移就业。为搬迁户广泛收集招聘信息,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如:龙州县在城南安置点幸福家园小区举办易地扶贫搬迁专场大型招聘会,通过挂点帮扶龙州县的广东省鹤山市搭台提供就业岗位,城南、城北安置点搬迁户现场签订就业意向189人。

  (五)易地搬迁+特色种养。对搬迁到有特色农业资源或乡镇中心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坚持市场导向,逐户落实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如:凭祥市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友谊镇依托平而富生肉蛇场和散户龟鳖养殖户发展肉蛇、龟鳖、网箱鱼养殖;上石镇依托桂商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火龙果、柑果、桑葚等东南亚特色水果。

  (六)易地搬迁+旅游。利用各地特有的生态环境、民俗,发展特色边境红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农家乐生态旅游等,农户通过入股组建合作社参与经营管理。如:龙州县各集镇中心安置点、中心村安置点等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岗位299个。凭祥市结合生态小镇开发,利用平而河发展中越边关风情游,发展太阳岛、平岗岭地下长城、界河漂流等。

  (七)易地搬迁+公共服务类就业。在安置点的物业安保、清洁工聘请方面,优先聘用搬迁贫困户人员。同时,加强对搬迁贫困户的公共服务类职业技术培训、家政培训,如电工、焊工、涂装工、美容师、美发师、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管道工、绿化工、物业管理员等的培训,引导搬迁贫困户在中心集镇积极参与家政服务、建筑、餐饮、运输等行业。

  (八)易地搬迁+零售业经营。将商铺、市场摊位等优先租给有开店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使其作为个体工商户获得经营性收益。如龙州县春风里卖场专门拿出30个摊位免租一年给搬迁户经营蔬菜、水果、肉禽等农副产品。

  (九)易地搬迁+资产收益。部分地方根据安置点上的小超市、小作坊、扶贫车间等业态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将安置点楼盘门面出租给致富带头人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集体资产收益。如大新县星光安置点一楼临街铺面就是作为集体资产出租给租户经营小卖部、杂货铺等业态,实现了租金收益。

  (十)易地搬迁+金融。利用金融机构小额扶贫信贷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杠杆作用,组织搬迁群众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本地加工厂、景点旅游开发等经营项目,实现搬迁群众创收脱贫。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全市统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管理部门;本地产业支撑力薄弱;搬迁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保障配套政策还未完善。这些都要在今后工作中研究解决。

  二、对崇左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组织领导,完善机构顶层设计。一是在市县两级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指挥部或者类似的组织协调机构,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挂牌督办。二是组建我市扶贫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搭建市扶贫开发载体平台,负责承接市辖区范围内易地扶贫搬迁类资金、扶贫开发项目的投资建设及经营,对全市政府性资金安排的精准脱贫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并负责对搬迁户的承包地进行统一转让或收储。

  (二)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培育和促进同安置地发展相适应的后续特色产业。围绕“种、养、贸、游、工”五大扶贫产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发展具有特色的配套产业。如:依托当地的花山文化、壮族民俗、边关风情、红色旅游开发,突出“旅游崛起”;依托已建成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口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红木加工、特色食品加工、机电、纺织等为主导的口岸加工业;依托工业园区,谋划好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到安置点附近的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配套服务。

  (三)实施精准培训,提高搬迁群众自主脱贫能力。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有效对接。一方面,围绕当地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根据企业及社会用工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和规模。另一方面,面向市场,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就业意愿,按劳动者需求开展培训。按照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实用性强的职业和工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特色培训、精准培训内容,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四)重视社区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机制。一是加快水、电、路、学校、医疗卫生、公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置点(社区)就近就医、就近入学就读、市场配套、公共交通工具租赁等,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二是健全各安置点(社区)的管理制度,按相关规定和程序组建居委会、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尽快形成搬迁贫困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取得新发展。强化安置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化工作,全面完善小区的物业管理和集镇上安置点的集中管理。

  (五)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梳理整合中央、自治区出台的各类惠民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在政策、技术和市场辅导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的指导性实施意见,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同步谋划好搬迁户的兜底政策和相关配套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衔接问题、边民生活补助纳入与退出问题,有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