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何成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内容提要:4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又深刻影响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评判,只有放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才能客观地给出足够的理论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发展贡献、发展引擎、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民意反响等六个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影响力试作陈述。

  关键词:中国 改革开放 40年 国际影响力

  作者简介:何成学(1966- ),男,广西灌阳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办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题注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14XKS013)。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是根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判断。回顾历史,早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1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份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周刊,不仅在其封面上书写着《一个崭新中国的憧憬》[1]72(Visions of a New China)的显著标题,而且在其内文中更用了48页的大篇幅刊登了系列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年度人物邓小平和向世界打开大门的中国。试看今朝,美国的《时代》周刊在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大之际的2017年11月13日所出版的杂志封面上,又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书写《中国赢了》[1]72(China Won);2018年的4月10日和12月18日,习近平先后在博鳌亚洲论坛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铿锵有力地说道:“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3]因此,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只有放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的高度,才有可能为科学地评判40年改革开放给出足够的理论高度、广度和深度,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笔者在此,意在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发展贡献、发展引擎、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民意反响等六大方面对其国际影响力试作探析。

  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速度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所取得的辉煌而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与自身发展历史纵坐标相比的质的飞跃,而且还体现在与世界发展历史横坐标相比的无与伦比的世界奇迹。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充分展现了国际影响力,这从四大方面的数据组合中得到充分的说明与印证。

  (一)中国经济发展40年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趋势,是一个世界奇迹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GDP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远超同一时期其他主要经济大国和世界的增长率。从1978-2017年的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不仅大大高于美国(2.7%)、加拿大(2.5%)、英国(2.3%)、日本(2.2%)、法国(1.9%)、德国(1.8%)和意大利(1.4%)[4],而且还比世界同期的3.3%高出了6个百分点,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5]72。这与因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暴致使世界经济长期陷入困境和普遍低迷的大背景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显现了中国发展速度的世界影响力。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感慨地说:“在底子这么薄、人口这么多的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成绩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6]

  (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取得成功,同样是一个世界奇迹

  40年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彻底告别了由国家计划统配社会资源的时代,不仅推动了经济稳定快速地发展,而且还迈向了市场繁荣、产品丰富的新时代。回顾历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诸如苏联和东欧国家等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社会性质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与中国相似的、由计划经济或政府主导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都未能取得成功。因此,从传统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极不容易,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三)在世界不同国家的相类似增长期中,中国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最短

  当代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用了58年(1780~1838年)的时间翻了一番;美国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用了47年(1839-1886年)翻了一番;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近代化时期,用了34年(1885~1919年)翻了一番;曾被誉为20世纪亚洲四小龙的韩国,用了11年(1966~1977年)翻了一番[5]72,从近40年来看,韩国已越来越难在10年内实现翻一番。而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相继在1978-1987年、1998年、2005年、2008年、2013年实现了5次翻番,翻一番大约用了9~5年的时间,且翻一番所用时间越来越短,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世界对比性

  从世界经济信息网数据资料可以推算出: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5国的总和,也是位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日本和德国GDP总量之和的1.5倍;中国的GDP增量则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印度等6国的增量之和[7]。这一世界对比性,还可从1978~2018年的40年间,中国同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印度等5国的经济发展对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中俄:“198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苏联俄罗斯的一半,1998年俄总产值只有中国的一半,从2014年起俄罗斯的GDP就不如我国广东一省了。”[5]72中德:199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GDP只及德国的25.07%,2017年德国的经济总量GDP则只及中国的29.9%;中英和中法:1980年,中国GDP为英国的50.5%、法国的43.3%,但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变为中国是英国的4.6倍、法国的4.7倍[4];中印:印度和中国先后于1947年、1949年相继成为现代国家,1978年前后,中国的人均GDP大致相当于印度的2/3[8]14,2004年、2017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分别为1100美元、530美元和8643美元、1983美元,这就是说2004年、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大致是印度的2.1倍和4.4倍,亦即印度的人均GDP大致相当于中国的48.2%和22.9%。

  以上一组组的醒目数据都归结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奇迹这个主题,也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自身,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贡献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其背后正是改革开放40年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分量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消除世界贫困和惠及世界人民福祉。这从四大方面的数据组合中得到充分的印证。

  (一)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改革开放40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GDP年均增长约9.5%,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9];经济总量从0.36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经济规模扩大了225倍,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至2017年的15.2%①,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同期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其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6国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0年的30.89%、14.18%、5.67%、4.49%、3.99%、2.22%,分别降至2017年的24.32%、5.91%、4.54%、3.85%、3.26%、2.09%②。为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所指出:“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和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中国将继续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0]

  (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极大

  从2009年起,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且一直保持领航地位,持续释放增长红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1]73,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其中,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为全球经济增速贡献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的美国和欧洲仅分别贡献了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11]20,其之和还不到中国增速贡献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发达国家之和。由此可说,从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以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还必须要指出的是,在最近10余年来,世界经济持续陷入困境和普遍低迷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的大背景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作用显得更为可贵。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减贫事业有突出贡献③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其中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按现行联合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这一结论可从两则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得到充分说明:一则是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世界各国的极端贫困人口超过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9.6%;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2015年的极端贫困人口约为5575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4%,相对于1978年的7.7亿人缩减了93%。另一则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5年)》的文本资料显示,全球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9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8.36亿人,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了70%。对此,英国学者阿塔尔·侯赛因曾指出,中国农村上亿人摆脱贫困,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权的巨大成就[8]14。进一步同发达国家作比较,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美国的贫困率高达14.5%,其贫困率和贫困人口多年来也并无多大改善;作为欧元区经济核心动力的德国,201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也高达15.4%,其贫困问题也不容乐观;日本贫困人口数量在2010年就高达16%[11]21,此后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经济。此外,在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中,对于贫困问题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贫困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一意义上,中国为世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同时,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高度依赖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国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四)中国开放惠及世界人民福祉

  资料显示,2000~2016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6万个;近20年来中国通过贸易、投资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创造180万个就业岗位;2005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3万个[12]。此外,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进出口也显著地拉动了世界各国的就业水平。在世界总体维度上,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每增加1万美元,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就可平均增加11.52个;中国制造业的进口每增加1万美元,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则可平均增加22.84个。在具体国家或地区维度中,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对印度的就业情况改善效果最佳,次之是美国、欧盟和韩国。其中中国制造业的出口每增加1万美元,印度、美国、欧盟、韩国的就业岗位就会分别增加2.60个、0.50个、0.40个、0.07个;中国制造业的进口每增加1万美元,印度、美国、欧盟、韩国的就业岗位就会分别增加5.71个、1.02个、0.84个和0.14个[11]22。以上系列的组合数据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还为世界各国提高就业水平提供了双向支撑。

  简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稳定发展历程表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是空中楼阁,有着诸多的中国元素,其中中国的贡献和经验就为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定增长、消除贫困、拉动就业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引擎的国际影响力

  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及其巨大的发展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标杆和主要支撑,被世界各国公认为“世界经济稳定之源”。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继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世界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一个变革创新的中国继续发挥稳定器与动力源的作用。这种主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1997年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经历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低迷。唯独有中国的改革和深化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潜力,展现了韧性,经济发展持续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7%,超过美国10%、欧元区8%和日本2%的贡献率之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2013~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波动幅度为1.1个百分点,明显小于同期的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波动幅度。为此,一些专家预测,如果不考虑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期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放缓0.6个百分点,波动强度将提高5.2%[13]。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还是拉动世界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拥有世界近1/5的人口,不仅已成为世界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而且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也位列世界第一。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资料显示,2013~2016年,世界消费市场的年均增速为2.4%,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为2.2%、1%和0.6%,而中国则高达7.5%[13]。

  (二)中国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主旗手

  改革开放40年促使中国在对外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居于重要地位,展现了大身手,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为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提供重要推动力。在对外贸易方面,2016年,中国出口额、进口额分别为2.1万亿美元、1.6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其中中国的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1.5%和6.9%,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在投资方面,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44%,达18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在旅游方面,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旅游市场。对此,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推动力已不存在,未来全球化动力将主要源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不少欧美学者也认为,“中国已接过了全球化的接力棒”[10]。

  (三)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芯”

  2008年以来的当代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凸显,地区热点持续动荡不安,恐怖主义、分离主义蔓延肆虐,教派矛盾不断升级,世界积累了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对此,中国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前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原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铲除世界三大赤字提供了“中国药方”,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中国智慧”。在发展理念方面,中国在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倡导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普惠包容”“共享共赢”),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消除贫困,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体系创新方面,中国在担任主要国际会议轮值主席国期间,多次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如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将G20杭州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全球创新增长方式、完善金融治理,促成其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在2017年的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中国将会晤主题确定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扩大金砖国“朋友圈”,建立广泛的“金砖+”伙伴关系,把金砖合作打造成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指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发展中国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越来越显著。”[10]

  (四)中国系列举措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保障

  近一个时期来,中国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全球治理的完善。一方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相继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完善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治理提供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中国面向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促进亚太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此,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系列措施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是有效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顽症的一揽子综合方案。其中,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各国国情差异及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互利合作奠定了共同基础。”俄罗斯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娜塔莉亚·格里波娃评论说:“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促进全球经贸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睿智倡议,将为世界经济合作的深化带来更加全面的积极推力。”[10]

  (五)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如万相昱、张涛等学者评论说:“中国不但在经济增长、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实现和平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1]22首先,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升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整体进程中,世界经济及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进程极为艰难曲折,唯有中国成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且未出现系统性风险的经济体。因此,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既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更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剂强心剂。其次,中国宏观货币政策保证了世界经济的稳定性。2008年以来,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世界各主要央行普遍采用量化或质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导致世界经济运行短期风险进一步积聚。无疑,中国宏观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为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和稳定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降低世界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再次,中国的系列发展举措为世界经济的加速复苏和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其中,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的设立等系列发展方针,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进一步为地区稳定、争端解决及和平发展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由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通过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再平衡提供助力。

  四、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毋庸置疑,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人类探索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艰辛探索所得来的“方案”。从实践的结果看,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得以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创造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三个新样式”,“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第三条路径”[14]35,极大地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路径、新格局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维度看,170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致呈现了三种样式④。第一种样式是和平斗争方式,即19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和平斗争为主要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积累社会主义因素,如欧洲、北美工人运动。第二种样式是暴力斗争方式,即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斗争观点和他所创立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苏联、东欧、中国等广大地区通过暴力斗争建立起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化领导政治体制,简言之,就是自十月革命至苏联共产党垮台期间所发生的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运动。必须指出的是,因为在特定的时期建立起计划体制而有效地将资源集中到发展工业生产领域,从而快速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近代工业,具有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势头,在特定时期里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积累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导致劳动积极性下降,人为的“阶级斗争”使人民的民主权利遭到严重侵害,城乡分割制度使人们的社会自由严重匮乏等,迫切需要加以修正和改革。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广泛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苏联、东欧地区最终以失败而收场。第三种样式是自我革新革命方式,即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继承延续东方社会主义传统样式的一些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又赋予了东方社会主义样式以新的特质,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在思想理论上,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在经济上,逐步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强化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概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仅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泻千里的溃败之势,而且还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三种新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格局、新境界。”[14]33简言之,就是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接续奋斗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蹚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对此,包心鉴、薛广洲等专家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理论注解,中国改革开放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注解。换言之,当代中国持续40年的改革开放,在根本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变革,在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上深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历史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必将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彰显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5]。正如2018年10月的俄罗斯《真理报》刊文指出,40年改革开放走出的这条“中国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16]。

  (二)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新方式

  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化,既是过程又是状态,是指从农业的、血缘的、地域的、等级的等类型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或进入现代社会。从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维度看,也大致存在三种现代化样式①。第一种样式是英法美资本主义道路。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在15—17世纪激发了一场具有广泛性的商业活动。这次商业活动的深刻影响就是对外引起了世界贸易,对内在西欧地区引起了从手工业行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等生产方式变革,并从中产生和形成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地冲击传统的封建社会和宗教制度,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从而把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传统社会改造成为现代社会。对此,学界认为以英国、法国等为典型形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是现代化的第一个存在形式,亦即资本主义道路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条路径。在这一意义上,还有美国等少数国家也是通过第一条路径走向现代社会的。第二种样式是德国、日本等少数后发现代化国家跻身现代化一流水平。在长达数百年的从西欧扩散到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被动的、被裹挟的模仿性中试图走向现代化社会,其中德国、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因此跻身到现代化一流水平的国家,学界称之为“第二条道路”。但除了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难以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苏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尽管也曾一度在短时间里取得巨大进展,但面临更多的是困境和挫折。对此,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化是有序列的。比如,在结构上有位阶序列,在时间上有先后序列。对于后发的、结构位阶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如果仅仅单纯地走被裹挟的、被动的、模仿的现代化路径,尽管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但走这条路径所面临的艰难困境和所承担的代价都是无比巨大的,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甚至可能是长期无法提升自己的现代化位阶的。第三种样式是中国现代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赶超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最为重大的时代主题之一。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了上述各国现代化的第二条道路的经验教训,采取系列积极主动的举措,避免了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单纯地走被动的、被裹挟的、模仿的路径所付出的无比巨大代价,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价值:一方面,在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不仅积极地吸纳了现代化的一般要素,而且还高程度地实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中的诸多共同属性。如生产力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充分应用;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补充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向决定性作用转变;社会自主领域、自主组织快速地生长起来,法制精神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精神。概而言之,改革开放40年“正使中国从一个现代化水平极低的国度快速上升为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度”[14]34。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同上述第一、二条路径相比,富有诸多的特殊性。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由人民主导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以及现代化成果普惠性特征。第二,在现代化推进同改造传统之间,适当保持着时空维度上的张力。比如,在时间维度上,实行渐进性变革,既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将传统的因素纳入现代性之中,又极力将之转化为现代性要素;在空间维度上,统筹各领域协调推进,保证现代化在社会各领域的平衡发展。第三,坚持现代化的独立自主性,保持现代化的自我主导权,避免了中国经济被国际资本所“殖民”,避免了现代化进程因国际经济危机而中断、倒退,从而确保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有效性、平稳性。第四,坚持坚强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保持稳定的国家政治生态(国家强大的行政控制力、引导力),为现代化的顺利进程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作用。概而言之,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开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有效地快速地提高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和位阶,而且开出了人类现代化的第三条道路,为人类现代化贡献新的中国方案”[14]34,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提高现代化水平贡献出中国智慧,为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范式。对此,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感慨地指出,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向世界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16]。

  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凸显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实现中国梦、推行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实现世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下文有专论,笔者在此不拟陈述)。

  五、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新理念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代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对国内来讲,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举措;对国际来讲,是基于当今西方世界逆全球化思潮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挑战的积极应对。在此意义上,“一带一路”既是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也是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是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将引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浓缩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第四次全球化

  历史学家认为16世纪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争斗的全球化历史序幕。此后,全球化经历了三波浪潮:全球化1.0的大航海时代、全球化2.0的英镑时代、全球化3.0的美元时代[17],再到现在的全球化4.0阶段,即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引导经济全球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全球化的次数及其时段的划分在国内外学界中的认识并不统一。如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15、16世纪的西班牙和中国共同引领第一次全球化[18];李非(2019年):全球化到现在不是一次,是两次全球化[19];何帆(2018年):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曾经出现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20];洪俊杰(2018年):人类经历了三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全球化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全球化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第三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1];魏杰(2018年):人类历史上三次全球化中的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1950年,第二次全球化从1950年到现在,在近年来美国开始反全球化中出现了全球配置资源为特征的第三次全球化[22];李文槐(2016年):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全球化,罗马帝国的第一次全球化,秦汉帝国的第二次全球化(这里的第一次、第二次全球化的时序不对称——笔者注⑤),英国、美国的第三次全球化[23];刘卫东(2017年):“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24];赵白鸽(2017年):从人类历史来看,广义的全球化有四次,中国“一带一路”引领人类第四次全球化[25]。笔者在此采用全国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研究员的四次全球化之说及其时段划分。第一次全球化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时代。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8万公里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当时的全球化可以说是资源的掠夺、劳动力的掠夺,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全球局部地区的物流和人流。第二次全球化是“日不落帝国”的工业化时代。19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一方面以海洋和贸易为基础,由商船、战舰和港口构建出了全球贸易和殖民版图;另一方面树起了“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的旗帜,建立了工业化时代的全球治理秩序。第三次全球化是现代的美元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人权、自由、民主”为旗帜,建立起了现有的全球治理秩序,并以超级大国的优势,向全球输出其影响力,除了硬件以外,特别注重软件,包括技术、文化、标准和价值观的输出。第四次全球化是新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发达国家发展停滞,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出现了以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形式的逆全球化思潮,如2016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就是欧美开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实证。但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全球化中断或出现逆流,都会带来经济和民生的倒退。同样,当今逆全球化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会带来不利冲击:“严重破坏世界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转,侵蚀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成果,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挑战。”[26]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的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秉持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亦即引领第四次全球化),得到了全球积极响应和参与,目前中国已同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1份合作文件⑦,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让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都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27]。

  (二)“一带一路”向世界浓缩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经验

  从人类历史上的历次全球化看,在全球化中唱主角的大国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就承载着这一使命。在逻辑上,“一带一路”将“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即把中国的发展经验、技术、资金、标准变成世界的;在实践中,“‘一带一路’以点带面,以面促片,逐渐形成带的区域合作发展的格局,同时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28]。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既向世界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国文化,又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一带一路”传播中国经验鲜明地体现在传播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脱贫致富经验,降低沿线国家学习成本,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在改革开放经验方面,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一方面,“一带一路”使得从过去中国向世界(主要是发达世界)开放,到现在世界(主要是沿线国家)向中国开放转变,推动着世界的开放(包括南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又将倒逼沿线国家的改革和国际体系变革。比如,非洲领导人来中国坐高铁,被迫改变生活习惯,回国就有可能倒逼改革;中国亚投行的效应,促使亚行和世行都为亚投行的“高效、绿色、廉洁”标准而悄然变革;国际金融体系也因人民币的国际化而作出改革。在工业化经验方面,就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教育”。在非洲,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行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推广民生工程和教育培训,帮助非洲国家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亚洲,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帮助巴基斯坦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推行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同时,已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延伸到阿富汗,助推阿富汗发展。在脱贫致富经验方面,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为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通过义务教育和培训,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性扶贫,把扶贫与脱贫相结合,这些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⑧。在此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对中国经验的传播,要落实到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丝绸之路建设中,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另一方面,对中国经验的分享,既要遵循自愿、平等、共赢的原则,又要结合各国的国情,因地创新合作模式,实现所在国的地方化。

  (三)“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一方面,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意在通过加强各国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既是全球开放的经济合作,更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9]12,为经济全球化打开了新局面。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既浓缩展示了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化理念,更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意在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积极发展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通过互联互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三大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中中国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就是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互通,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共建共享,以最大限度地探索并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对全球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新兴国家主动参与和积极作为,改进全球治理新途径;打破人力资源的障碍和经济资源的障碍,创造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正由于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对此,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指出,“一带一路”提倡与沿途各国共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倡议,是一个创新的倡议,“证明中国有意愿、有能力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纪元”[30]。

  其次,“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打开新局面。如前所述,中国是在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西方国家出现逆全球化思潮、侵蚀人类社会合作共赢成果的关键时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来引领包容性全球化。在这一意义上,“一带一路”是中国针对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三大突出矛盾(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所提出的有效治理思路,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提供实施空间和具体平台,推动更加均衡、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打开新局面,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世界经济的美好未来。其中“中新经济走廊”(中国—新加坡)、“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及其向阿富汗延伸、“中马两国双园合作”、中欧班列等,就是“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打开新局面的有益实例。对此,德国新兴市场官员唐达宁称:“‘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血液,是一种提倡包容、平衡发展的新路径,确保符合各国利益。”[31]

  再次,“一带一路”为践行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全球化提供了可行路径[32]。“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化、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化方面,“一带一路”的方向是包容性全球化,载体是实体经济全球化,路径是发展导向的全球化,目标是共享型全球化,具有包容性、联动性和本土性的特征,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朝开放、包容、均衡、普惠方向发展。在全球治理方面,“一带一路”是改善全球治理的新抓手,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良方。中国倡导“共商”,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对各自参与合作事项的发言权,打造利益共同体;倡导“共建”,共担责任和风险,塑造责任共同体;倡导“共享”,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能够被参与各国所共享,建设命运共同体。在国家治理方面,西方“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做法造成阿富汗等国越治越乱的局面,是促使联合国决议首次响应“一带一路”的缘由。阿富汗政府由此看到了前景,提出以能源、光缆、交通“三通”促“五通”,阿富汗在欧亚大陆中的互联互通的中心地区优势得到显现,更让其扮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中东、非洲及印度洋的“五方通衢”角色,还推动中巴双方把“中巴经济走廊”向阿富汗延伸。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还正式写入联合国安理会涉阿的决议中。这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展示了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与区域治理的典范。

  最后,“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来自中国,但其成效却惠及世界。为此,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这一倡议以来,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同参与,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氛围。经过5年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已与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1份合作文件,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各国融通发展。其中,中国投资“一带一路”已超过万亿的规模,涉及项目上万个,跨越亚欧非,并将延伸到其他地区。到2019年2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4万列,通达欧洲15个国家,50个城市”[33]。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全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一带一路”上,热切希望通过引导资金投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从根本上消除全球金融危机。5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25个相关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9]12;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入区企业近4000家,总投资达28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累计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29]12。对此,中国“一带一路”成果惠及世界的创举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联合国愿与中方加强合作,充分挖掘并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效应,协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作出贡献;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带来历史性机遇,新加坡坚定地支持这一倡议;俄罗斯财政部首席研究员萨文斯基指出,世界人民已经看到“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公平、务实的平台,能让沿线国家享受到发展的福利[34]。

  由此可以说,“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梦同推进新型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倡议,成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对接的合作平台和中国高速发展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彰显了当代中国的全球化理念,体现了中国模式的巨大国际吸引力,展示了自近代以来的中国同世界关系最深刻变迁(从把由世界的变成中国的引进来,到把由中国的变成世界的走出去的转变),贡献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鲜明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笔者还需要指出的是,广西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省(区),被党和国家赋予“三大定位”(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新要求,这是千年难得的发展机遇,广西要牢牢抓住机遇,采取有效举措,从大历史、大布局、大作为三维度提升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从宏观上来讲,重要的是从大历史中增强广西融入的文化底蕴,从大布局中厘清广西参与的基本思路,从大作为中推进广西深度参与。从微观上来讲,就是要以发展优势体现大作为、夯实大通道彰显大作为、做好先行者展现大作为、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绘就大作为、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展示大作为、以金融融通商机体现大作为、打造三大升级版显现大作为。

  六、中国改革开放国际民意反响的影响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历史性成果,不仅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在消除贫困、拉动就业、稳定增长上的示范作用,而且还在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实现和平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和世界双向互动的壮丽篇章,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伟大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球性意义,引起世界各国政党、政要、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国际友人和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和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40周年期间以不同方式对中国改革开放给予了广泛的赞誉⑨。

  (一)世界各国政党、政要广泛赞誉中国改革开放

  他们当中主要有吉布提总统盖莱(2002年):“中共十六大的决议必将促进中国的繁荣,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并且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作出贡献。”马其顿共和国政府总理茨尔文科夫斯基(2002年):“热烈祝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并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在勇敢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取得成功’。”欧洲社会党主席拉斯穆森(2007年):中共十七大和改革开放,将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巴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主席阿拉尔孔(2007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加拉国)共总书记巴鲁阿(200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希望中国能够带领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和苦难。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及其取得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正确道路。”圭亚那总统拉莫托(2012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成为世界的希望。”澳大利亚自由党副领袖毕晓普(2012年):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使数以亿计人口脱离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2017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大国家。危地马拉全国革命联盟总书记查伊(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好范例,深为大家所钦佩和向往。”加拿大共产党领袖罗利(2017年):“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实现了长足的经济增长,让世界上很多国家由衷钦佩,世界和平繁荣离不开中国。”以色列共产党前总书记马霍勒(2018年):“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独一无二的成功经验,符合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成功使数亿人脱贫,也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二)世界各国学者、新闻媒体广泛赞誉中国改革开放

  在学者当中主要有巴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卡洛斯·塔瓦雷斯(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是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报告,让世界对中国未来几年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更加明了,更有信心。美国学者齐迈克(2008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有效的改革措施值得充分肯定。这些决策客观上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学者米哈伊尔·季塔连科(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提出了解决中国国内和国际发展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不同文明冲突的最佳模式。”俄科学院远东所所长卢贾宁(2017年)认为:“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将起到动员全体中国人民的作用,引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振兴经济、提高社会福祉。”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所长阮春强(2017年)指出,改革开放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独特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学习样板。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甘思德(2017年)表示,在中共十九大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声音将会更高、也更清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2018年)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使得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2018年)感慨地总结,在世界的坐标系中看,中国改革开放这个“20世纪最重要事件之一”,向世界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在报刊媒体当中主要有:西班牙的《阿贝塞报》2002年11月8日刊登题为《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评论中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空前稳定,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亮经济增长点。”2007年10月16日,越南的《人民报》在显著位置刊登评论文章指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令全世界为之钦佩。拉脱维亚的《时报》报道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刊登评述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德国的《南德意志报》2007年10月17日在第二版整版刊登文章介绍中共十七大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情况,还强调指出,多年来,推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都以两位数增长。英国的《独立报》在2008年9月2日报道称,改革开放30年使得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2年11月9日,南非的《邮卫报》刊登文章说,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社会福利的改善和福利型社会建设;意大利的《晚邮报》在头版刊发中共十八大报告提要,在国际版用两个整版报道中共十八大并突出强调治理腐败与深化改革问题。2012年11月16日的《瑞典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让数亿人摆脱贫困,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17年10月中旬的俄罗斯《星火》周刊发了题为《十九大会把中国带往怎样的未来》的长篇文章,向俄罗斯读者介绍中共十九大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2017年10月18日,乌克兰的《乌克兰之声报》发表了题为《中国确定未来五年目标》的报道称,中共十九大召开是世界的一大盛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计划将更加符合人民和时代的要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中共十九大和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韩国的《经济先驱报》报道称,中共十九大揭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且非常鼓舞人心。俄罗斯《真理报》在2017年11月7日刊发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文章指出,40年改革开放走出的中国道路,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英国《金融时报》在2018年12月5日报道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2018年12月10日发表题为《中国最大胆的实验》的评论文章称,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成功转型为一个经济强国。

  (三)世界各国国际友人和听众广泛赞誉中国改革开放

  在各国国际友人当中主要有埃及友人萨拉赫先生(1997年)说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乌克兰友人伊戈尔·利特文(2001年):“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和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美国友人罗伯特·科恩(2008年)曾盛赞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中国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榜样。俄罗斯友人安德烈·基里洛夫(2017年)指出,近4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确立了世界主要生产大国的地位,令许多国家羡慕不已。印度尼西亚友人苏更(2018年)说,中国用40年创造了一个奇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

  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期间的世界各国听众当中主要有:西班牙听众胡安·何塞(2002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正一天天走向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美国纽约听众乔什·沃芬巴葛(2002年):“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拉动整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埃及听众夏姆斯丁·艾哈麦德(200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社会稳定,人民幸福。”越南听众邓海南(2007年)说,越南与中国分别进行着革新开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对越南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埃塞俄比亚听众达维(2007年)说,改革开放和中共十七大成果不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会惠及世界的发展。澳大利亚听众罗文凯(2007年)说,可以相信,改革开放和中共十七大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动力。菲律宾听众阿瓦亚(2012年):“中共十八大是在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国家日益繁荣之时召开的。”乌拉圭听众哈维尔(201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我们将一直密切关注中共十八大的成果。”也门听众安尼西(2012年):“我们相信中共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斯里兰卡听众英德拉南德·阿贝塞克拉(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斯里兰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乌克兰听众马克西姆·萨夫拉索夫(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令人惊叹,中国最重要、也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坚持不懈地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南苏丹听众皮特·阿鲁西(2017年)说,中国取得的进步鼓舞人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令人钦佩。巴西听众施廷克尔(2017年)说,当前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共十九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对世界经济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近年来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尤其是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17年3月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持续引发海外专家学者、投资机构和政府官员关注。其中塞内加尔经济专家苏莱曼·萨勒认为,对于渴望发展的非洲各国来说,中国代表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值得非洲各国认真学习。2018年3月的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印尼等国网友高度关注,称赞中国的改革开放惠及包括印尼在内的世界各国。如印尼最大的听众俱乐部主席曾令仁留言说,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无双,让世人刮目相看,也带动了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2019年3月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外国学者热议深化改革对中国和世界意义重大。其中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的伊凡娜·拉德杰维克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使得中国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并且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取得应有的地位。”[30]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受到世界五大洲各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盛赞⑩。

  在亚洲,印尼、巴基斯坦、菲律宾、阿联酋、韩国、伊朗等国各界广泛关注和盛赞。其中印尼官员威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堪称发展的“教科书”,印尼政府可以借鉴学习中国经验;巴基斯坦学者马苏德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令全世界受益,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于巴基斯坦和全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菲律宾著名时事评论员李天荣认为,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对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欧洲,欧洲舆论、欧盟以及意大利、俄罗斯、英国、荷兰、波兰、法国、德国、塞尔维亚等持续关注和高度评价。其中欧洲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是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意大利众议院副议长罗萨托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惊叹,并对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态度表示赞赏;俄罗斯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将会取得更多令人瞩目的新成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认为,中国不断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双赢,也使全球人民受益。

  在美洲,巴拿马、墨西哥、美国、阿根廷、智利、秘鲁、巴西等国各界普遍关注。其中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德圣马洛说:“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每一步都具有先驱性,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努力受到欢迎。”墨西哥专家学者称,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从未见,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利好;美国经济学家拉迪认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可以为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多增长潜力,同时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非洲,津巴布韦、埃及、南非、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表示,他和津巴布韦新政府正在密切关注和学习中国在过去40年间积累的发展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埃及中国问题专家纳赛尔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埃及《共和国报》刊发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专版,高度评价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在澳洲,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认为,改革开放40年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将在世界贸易体系建设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罗震博士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民的发展潜力,中国仍将继续改革开放的消息,这对世界都是一个重大利好。澳大利亚前贸易部长克雷格·埃默森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世界角度看,是一部中国打开大门,拥抱全球化的历史。

  回首往昔,中国以40年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环视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阶段,展现出新气象。面向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释放出更大的“正能量”,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新的繁荣,引领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原文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注释:

  ①因数据来源不同,存在多种说法。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中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迟福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中欧合作》(《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2月3日第A05:智库)一文中说“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梁敏在《四张图讲述中国经济四十年奇迹》(《上海证券报》2018年4月26日第001版)一文中说“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至2017年的15.3%”;刘志耕在《不能忘记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董事会》2018年第11期第48页)一文中说“GDP由1978年占世界经济比重不足1.8%,增长到2017年的16%”等。对此,笔者采用习近平总书记的15.2%一说。与此同时,对于1978年占比,也因据来源不同,存在多种说法:不足1%、1%、1.8%,笔者采用1.8%。

  ②此组数据结论是作者依据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级网站发布或转发的2001年、2013年、2017年、2018年的世界各国GDP排位数据对比考析,推算而出。

  ③这一部分的数据资料是综合整理于:《习近平谈40年改革开放》(《亮报》2018年4月18日LB04版);解放军报评论员《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改革开放40年》,《解放军报》2018年4月11日第001版;徐惠喜《贡献度:发展的中国惠及世界》,《经济日报》2017年9月25日第03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改革开放创40年经济增长奇迹》,《经济参考报》2018年5月2日第005版;张建平、沈博《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当代世界》2018年第55期第14页;万相昱、张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旗文稿》2017年第13期第20-21页等。

  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种样式和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三种样式的写作内容参考了胡承槐《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年第4期第29-35页)一文的研究成果。

  ⑤罗马帝国是始于公元前27年,秦汉帝国则是始于公元前221年(其中秦朝始于公元前221年,汉朝即西汉始于公元前202年),所以从时间视角来看,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罗马帝国第一次全球化、秦汉帝国第二次全球化的时序是相反的。

  ⑥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环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大国,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代,即成为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存在长达1000多年(公元395年分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

  ⑦在不同报刊资料中,对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数据和文件数量不同,主要是时限上的差异和统计的口径不同,如2017年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称,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69个;2017年9月25日的外交部网站显示,已有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8年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中称,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2018年8月27日的国际在线消息报道,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2019年3月16日的新华网资料显示,中国已与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1份合作文件。在一些报刊文章中,有的是在不同时期发表的,因而存在的数据差异是合理的;有的则是在引用时没有注意资料来源的时限,二次造成差异则是不严谨的。

  ⑧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借鉴吸纳了以下研究成果的资料:盛斌《中国开放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1期第4-5页;王义桅《“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一带一路报道》2018第5期第58-60页;罗来军《中国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践行经济全球化》,《理论导报》2017第5期第19-20页;宫月晴《“一带一路”沿线国消费者中国品牌认知研究》,《科技资讯》2018第26期第253-254页。

  ⑨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借鉴吸纳了以下研究成果的资料:史利的《中国明天更美好——各国听众盛赞中共十六大》,《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5日第9版;《世界各大媒体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大》,《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20期第9-10页;中联部研究室的《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求真务实的执政党——周边国家政党政要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评价》,《时事报告》2008年第11期第28-31页;《一些国家领导人和政要盛赞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日第4版;新华社北京《外国政要、政党和组织祝贺中共十八大召开》,《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第3版、13日第3版;陈振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国际反响看中共十九大的世界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23日第1版;吴昊、朱瑞卿《中共十九大精神对外宣介在海外引起热烈反响》,《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6日第8版;于运全、孙敬鑫《改革开放40年成就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求是》2018年第20期第52-54页;林卫光、田园、何农、张冠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赢》,《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8日第7版。

  ⑩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借鉴吸纳了以下研究成果的资料:王云松、丁子、黄培昭等《以民为本,推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第3版;新闻联播《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央视网,2018年12月21日,http://news.cctv.com/2018/12/21/ARTIjrHAyLQZPPxUgbUJQ11L181221.shtm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40年独家报道——国际在线改革开放40年专题报道》,国际在线,2018年12月29日,http://news.cri.cn/special/ggkf40/zg.html。

  原文参考文献:

  [1]袁木.改革开放:改变着中国,影响了世界[J].金桥,2018(8).

  [2]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J].创新时代,2018(5):8.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N].光明日报,2018-12-19(2).

  [4]隋福民,巴斯·范鲁文,韩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成果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EB/OL].(2018-05-21)[2019-01-12].

  http//views.ce.cn/view/ent/201805/21/t20180521_29199923.shtml.

  [5]何成学.科学理解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6).

  [6]梁敏.四张图讲述中国经济四十年奇迹[N].上海证券报,2018-04-26(1).

  [7]中国2017年GDP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的总和[EB/OL].(2018-03-28)[2019-01-22].https://item.btime.com/m_93a98a7a85dbcc24d.

  [8]张建平,沈博.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当代世界,2018(5).

  [9]班娟娟,金辉,李思宇.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改革开放创40年经济增长奇迹[N].经济参考报,2018-05-02(5).

  [10]徐惠喜.贡献度:发展的中国惠及世界[N].经济日报,2017-09-25(3).

  [11]万相昱,张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J].红旗文稿,2017(13).

  [12]钟轩理.泾渭由来两清浊:给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算算账[N].人民日报,2018-10-10(2).

  [13]陆娅楠.中国经济活力驱动全球增长[N].人民日报,2018-04-13(10).

  [14]胡承槐.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地位和意义[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4):33-35.

  [15]包心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怎样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J].理论与改革,2018(4):1-8.

  [16]任仲平.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N].人民日报,2018-12-14(3).

  [17]四次全球化中国重新回到前排[N].辽宁日报,2016-12-12(A5).

  [18]路易斯·蒙特斯.西班牙和中国共同引领第一次全球化[N].新快报,2009-06-23(A32).

  [19]李非.人类有两次全球化,不是一次[EB/OL].(2019-02-06)[2019-02-25].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84117-1.shtml.

  [20]何帆.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自序.

  [21]洪俊杰.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双环流理论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18(1):5-6.

  [22]魏杰.这个风险一旦爆发,中国经济可能倒退十年[EB/OL].(2018-06-14)[2019-01-15].httpL//www.77y77.com/caijing/67130.html.

  [23]李文槐.第四次全球化,人类的危机、机遇与挑战[EB/OL].(2016-05-27)[2019-02-16].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16-05-27/114124.html.

  [24]刘卫东.“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4):331-339.

  [25]赵白鸽.“一带一路”引领人类第四次全球化[J].中国人大,2017(8):25-26.

  [26]张怡恬,吴撼地.“一带一路”:驱散逆全球化阴霾的东风: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N].人民日报,2017-04-23(5).

  [27]新华社.为大变局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从全国两会看奋进中国的发展胸怀[N].新华日报,2019-03-14(2).

  [28]“一带一路”浓缩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经验[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6):9.

  [29]智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J].中国新时代,2018(10).

  [30]李永群.为促进各国友好发挥关键作用(高端访谈·“一带一路”):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N].人民日报,2017-04-17(3).

  [31]周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共同缔造美好未来:“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系列报道正式启动[N].中国建设报,2018-06-21(5).

  [32]王义桅.“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太平洋学报,2018(9):1-12.

  [33]王义桅.“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N].新华日报,2019-04-02(11).

  [34]世界看到中国担当[N].中国贸易报,2016-08-23(A1).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