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底的一天,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寨村委的木质办公楼,大寨村村民代表大会正在这里召开。市、乡、村的几名干部和30多名村民代表坐在一起,讨论着村集体旅游收入的分配问题。大寨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可是有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分配却还是头一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将每年集体收入的50%用于补贴梯田耕作生产;不愿意或无能力耕作梯田的农户,必须以转包或雇工的方式将梯田交由他人耕作,不得弃耕;同时,不进行梯田耕作的农户不再享有这50%的集体收入分配。
参加代表大会的村民老潘,家里有7口人,但是儿女都进了城,连老伴都去了大儿子家照看孙子,家里的梯田早就包给了别人。按照会议的决定,他家至少要少分到几百块钱的集体收入,但在征求意见时,他还是毫无犹豫地投了赞成票。“梯田是整个大寨的标志,这个决定对!”老潘不善言辞,但说得很坚定。
“春飘根根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累座座金塔,冬舞条条玉龙”———这是对大寨村人文、自然景观的形象描绘。大寨村距离龙胜县城23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这里共有12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屯,住着246户共1124人,其中瑶族同胞占了98%。这里有1387亩耕地,全部为景观壮美的高山梯田,来过这里的中外游客无不对这震撼的美叹为观止。然而10多年前,大寨村的人均收入才200多元。
“山是龙的脊,田是登天的梯”———传统的农耕生产让大寨人贫困、封闭了几百年,但为大寨带来新契机的也正是这壮美的梯田景观和瑶家人特有的民俗风情。2003年9月16日是个让大寨人难忘的日子:伴随着公路的畅通,大寨与龙脊梯田景区也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通往大寨的旅游之门正式开启。开发旅游的第一年,大寨接待了境内外游客2万多人次,人均收入上升到了600多元;2004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2007年,仅一个黄金周接待的游客人数就近万人次,全年接待人数近7万人次,大寨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则达到了2000多元。按照年初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大寨村将从龙脊梯田景区管理处拿到总数15万元的旅游门票收入……旅游业大大推进了大寨经济社会的发展,消化了大寨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原来连普通话都讲不流利的阿嫂们,如今也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学起了旅游英语。
大寨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也像周边一些开发旅游较早的村寨一样,建起了旅馆、饭店,有的开始弃农经商。然而,他们开始听到很多导游不无担心地说:龙脊景区是个老景区了,一些开发得早的村寨已经出现过于商业化的倾向,游客包括外国游客不远万里地跑来龙脊,就是为了看看这里的梯田和这里的民俗风情,若是这些都被商业化取代了,那龙脊还是龙脊、大寨还是大寨么?这些话语,让大寨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思考:利益当前,接待压力是否会催生乱搭乱建,重商轻农甚至弃耕?生态环境是否会遭到破坏?保持了700多年的民俗风情和自然、人文景观是否能延续?之所以一些村寨在开发旅游业后会重商轻农,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梯田农业依托特殊的自然水土条件,劳作强度大,且只能依靠传统耕作方式,若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每户人家才收入几百元,远远不如做导游、开家庭旅馆、摆摊卖货、甚至外出打工的收入高。但也正因为特殊的自然水土条件,梯田一旦出现弃耕现象,两到三年便会产生水土流失甚至滑坡,且难以恢复。
“旅游业让我们的村民快速摆脱贫困,但我们不能为了赚钱就忘了本,我们的分配政策就是要让村民们都记住:我们是因为有了梯田才有了旅游业,不照顾好梯田,旅游业将变成无源之水。”面对着大寨的青山绿水,村长潘保玉说得简洁却深刻。
编后语:
这几年,桂林各县的旅游发展可谓红红火火。大自然给了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旅游推动了经济发展,旅游使一些农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旅游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扬了名……然而,在收获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对于这些旅游优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当听到大寨人决定将集体旅游经济收入的一半用来反哺梯田耕作时,我们真感到高兴。梯田是大寨的金字招牌,也是大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基。要有效保护梯田,就必须解决农业耕作收入过低的现实问题,解决好旅游业与农业收入分配的平衡问题,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问题。大寨人的决定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长远的发展眼光,更感受到了大寨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真切理解。相信大寨人会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我们也希望,这篇稿件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