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广东的深圳、广州、东莞、江门、中山、番禺等地,已把企业定位在高新技术目标上,一大批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型企业正逐步被高新企业替代,这些企业为寻求新的出路,一方面是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把企业向西部转移。因此,作为西部地区紧领广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经济欠发达的象州县,面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如何服务并实施好"东联西引"、"筑巢引凤",加快接受东部转移的产业,推动县域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换代升级,从而达到增加本地经济总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目的,是作为每一位工商人首先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象州工商部门服务东部产业转移及角色定位作初浅探讨。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东部产业转移的责任感紧迫感,做好承接转移的"参谋和助手"角色。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动,即由一国或一地区向另一国或另一地区移动。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机会,引进了自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的制造业,发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当地经济迅速崛起。随着企业扩大规模、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消费市场变化、资源成本增加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原来十分兴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东部地区带来的制约矛盾也凸显出来,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这就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广西作为粤港澳的近邻,是东部产业经济进入中国中西部腹地的桥梁,在迎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区位优势明显,条件得天独厚,一些产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具备了产业集群的招商条件。而象州县作为广西中部一个典型农业大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产业转移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行使着对各类经济成份市场主体监管、商标广告管理、合同管理及维护广大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更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主动做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融入粤港澳,拓展闽苏浙,加强与东盟的往来合作,一切工作围绕这个中心做好服务,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实现全面的对接,努力创建广西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经贸投资往来的服务平台。
二、服务党委、政府找准对接点,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定位,要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找准与东部的对接点,并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
(一)结合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东部产业的决定》精神,象州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接点应该是:
一是资源对接。依托象州县丰富的水电、矿产、农产品及旅游资源,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比如,围绕"蔗糖生产、茧丝加工、淀粉生产、大米加工"等产业,吸引东部此类"涉农"企业进入象州投资,并逐步拉长产业链,实现"涉农"工业产业升级。
二是劳动力对接。依托象州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象州,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比如,通过引进丝绸制品加工、服装加工、钡盐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拉长象州县茧丝加工、重晶石矿石加工产业链,实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与县域特色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双赢"。(二)有的放矢,择善而"取",坚决拒接"三高一低"产业。
"迎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如何对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记得曾有一位县长表示:得先问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转移?"如果把污染企业引进来,真的是罪责难逃;宁可稳一点、慢一点。"故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破除畸形的发展观、政绩观,"宁可稳一点,慢一点"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明智态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节约、环保、高效之路。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是象州县参与区域竞争的优势和财富,产业转移不是污染转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原理,发达地区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是一个规律。对于这种转移,不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而是以我为主,择善而"取","承接"前必须弄清楚对方为什么要转移,避免将那些别处驱逐的污染企业"引狼入室"。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从偏重"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而评价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作为党委、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参谋和助手,工商部门要严格履行好人民赋予的市场主体监管职责,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不能饥不择食,以降低环保门槛来承接产业转移,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三高一低"产业承接要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接。
三、优化环境,搭好承接产业服务发展平台,敞开大门迎接"东潮"拍岸。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规律。但市场经济一如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因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大招商"、"招大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窗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真正做到"项目前期以诚信为本招商、项目中期以优质服务招商、项目后期以良好的环境招商、项目建成后以规范化管理安商",为企业搭建一个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服务平台,努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引鸟入笼",敞开大门迎接"东潮"拍岸。
(一)以高效的服务"请进来"、扶其"快上马"。
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大招商"、"招大商",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工商部门要以高效的服务把"大商""请进来",促其"快上马"。近年来,象州县工商部门通过建设建立健全行政办证大厅和外商投诉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行政审批、行政服务等方面给外来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审批、注册登记、维护权益等优质服务。通过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在"窗口"部门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规范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大力营造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经过不断努力,截至2007年6月,象州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30家。2007年2月,得知县委、县政府引进广东太粮米业年产10万吨粮油生产项目时,该局通过开通办照"绿色通道",为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提前告知办照所需手续,促进其尽快"上马",使该公司不到半个小时就领到了广西象州太粮米业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如此高效的服务让前来投资的老板惊叹不已。
(二)以优质的服务使其"留得住";
要使东部转移产业能"留得住",离不开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优质服务,因此,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真正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建成投产后的实际问题。2006年象州县实施的重点工业项目就达29项,总投资额10.2亿元。其中有广东太粮米业年产10万吨粮油生产项目、真龙米业年产7万吨粮食加工项目、联壮公司2万吨硫化钡技改项目、冠丰化工年产2万吨沉淀硫酸钡、宏源浮选厂10万吨生产线、联宏缫丝和县缫丝扩建项目、浙江湖州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和华佳投资集团创办的丝绸加工项目。全县形成了以制糖、缫丝、钡盐化工、优质米、淀粉等为主加工业新格局,打造出"五白"产业的新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象州县工商部门转变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管理服务创新分不开。近年来,该县工商系统通过以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走千访百"活动为切入点,为外来企业做好服务,及时解决了外商投资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象州营造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三)以完善的服务促其"发展好"。
要服务、发展好东部转移产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担负起商标广告管理、合同管理及维护广大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通过引导外来企业争创名牌,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意识、争创意识和开拓意识,增加其产品附加值。目前,象州县已经注册的商标15个,正在申请中的商标13个,已注册的商标中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的只有1个,即广西象州县粮油贸易公司的"吉象"牌,全国著名商标则没有。因此,作为工商部门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引导、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加中国名牌、广西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评选活动以及国家免检产品的申报。
首先,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向企业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外来企业宣传有关《商标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法律法规,强化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竞争意识、争创意识和开拓意识。
其次,引导和指导外来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高其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外来企业注册和使用地理标志,提高他们运用地理标志的能力;引导外来企业准确把握本地区发展地理标志商标的定位,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同时做好外来企业产品商标权的保护工作,集中查处流通领域侵犯外来企业产品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专用权案件,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外来企业产品商标标识的行为。
第三,引导已获"广西著名商标"、"全国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做好营销宣传,使产品由区域名牌向全国名牌、驰名商标的转变,契此形成品牌。引导企业整合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优化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