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难怪你是儿童文学作家,开口闭口都是神话啊童话啊什么的,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殊不知,“马山”只是原那马县、隆山县合并后一个新的县名,从1951年至今只有56年的称谓史,既无古老的传说,也无特别的名称由来。然而,我还是坚持使用这个标题,并坚持将此小文写下去。这是因为,五次亲历马山的深切感受告诉我:马山,这片神奇迷人的红土地,确实是孕育神话、创造神话和阅读神话的地方!
马山神话之“神”,首先“神”在她的奇山秀水:大明山是她威严的父亲山,雄浑厚重、伟岸挺拔,与日月同辉,与草木共荣,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四季美景,瑰丽多姿;红水河是她神圣的母亲河,蜿蜒曲折,滚滚东流,江中波涛汹涌,滩险流急,两岸怪石嶙峋,林郁竹茂,尤其是百龙滩景区,乃原南宁地区八大景之一,素有“红河画廊”之美称;金伦洞,是广西喀斯特地貌最长、最大、最深的原始石漠溶洞,被中外洞穴专家确认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洞幽石奇,鬼斧神工,一步一景,惊险刺激,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传说是壮族神话英雄韦金伦读书遇仙获宝的地方;弄拉屯,是大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定为国家级药物自然保护区,有“生态山弄”、“天然氧吧”之称;古零灵阳寺,据说是广西最大的溶岩洞穴寺庙……
马山神话之“神”,又“神”在她丰富的物产和特产上:黑山羊,是大石山区的黑精灵,饥食百草,渴饮山泉,日奔崇山野岭,夜卧丛林洞穴。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黑山羊,为马山赢得了全国唯一“黑山羊”商标注册县、中国黑山羊出口免检县及“中国黑山羊之乡”称号。里当鸡,是马山县的优质特产家禽、广西名优地方鸡种,在里当瑶族同胞聚居的房前屋后,树林里草丛中随处可见或低头觅食,或轻梳羽毛,或相互打斗嬉戏的鸡群;金银花,是马山县的名贵中药材。每到阳春三月,金银花开,山山弄弄、村村寨寨,蜂飞蝶舞,芳香四溢;旱藕粉,是马山的另一特产,是取大明山北麓各山寨之鲜藕、配以大明山泉水、采用壮家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色食品,不仅是平民百姓饱腹健身、延年益寿的家常菜,还获准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宴上的美味佳肴……
马山神话之“神”,还“神”在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前边所说的“56年”,只是说这片土地叫“马山”的年限,而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壮、瑶、汉等民族的人民却由来已久,并创造出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歌是壮家人心灵的唱和,是壮家人的叙事诗和抒情诗。马山民歌历史源远流长,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尤其是三声部民歌,旋律流畅,声部协调,风格统一,结构完整,堪称欢歌之王,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国家级演出活动,并代表国家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音乐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有学者认为:“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会鼓,是马山民族艺术百花园里的另一朵浓郁芬芳的奇葩,它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两代。其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祈求吉祥,最后逐渐演变成为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而流传至今。现时在马山,每逢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会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每当此时,四乡八邻的男女老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会聚在一起,挥臂擂鼓,合臂击钹,舞动着快乐与喜悦,释放着豪放与激情,威震四面八方,声撼山城内外。打榔与打扁担,是姐妹活动项目,前者古称“打舂堂”,由舂米劳作演变而来,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变异,其意均为欢庆丰收、期盼吉祥。表演时,“以一米左右长坚之木板,两端垫以长凳,两排列妇女二三,手执扁担上下对击,或附和锣鼓,逼迫轰击,高下疾徐,自成声调”,演员时而交击,时而转身,时而跳跃,动作文雅优美,整齐和谐,蔚为壮观。扁担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明快悦耳,令人亢奋,促人奋进……
马山神话之“神”,更神在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上。往昔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而今楼房长高了,道路变宽了,树更绿了,花更艳了,人更美了。白天,姑娘江畔楼宇林立,杨柳依依;入夜,美丽山城华灯初上,歌舞升平!一位普通百姓发短信给县长李兵:“洒水车从身边开过,姑娘江边灯火辉煌,我有些感动,这个小山城终于更适宜人居了!”是啊,走进马山,无疑是走进一次神话的世界,走进马山,你会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激动,一次次震动!据悉,马山正在隆重举办“广西南宁·马山首届文化旅游美食节”,有太多太多迷人的山水等你去游览,太多太多诱人的美食等你去品尝,太多太多醉人的文化等你去体验,太多太多动人的风情等你去领略,太多太多感人的和谐故事等你去赞美、去讴歌、去抒写、去描绘……更有太多太多的神话等你去阅读、去解读、去导读!
写到此,窗外已曙色微露。我忽然想起著名诗人古笛先生和我唱对的一副趣联,转陈于此,以作思绪万千、言不尽意的暂时制动:
昔日马山山无马,金鞍空备;
今朝红水水有情,宾朋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