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1日 14:26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深秋时节,青山如黛,碧空万里。在樟木乡中团村陈家屯,屋舍前、榕树下、地头边,壮族乡亲们三五成群,喜气洋洋:村里的人饮工程主体顺利完工后,甘甜的自来水将第一次涌进家中。

1984年打第一口井失败以来,陈家屯就盼着这天。这口幸福之泉,已整整在大伙心头流淌了24年!

陈家屯所在的贵港市覃塘区,属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辖区内5000余座石山曾石漠化严重蔓延,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年下降达5%

缺水,更成为生活常态。中团村支书陈奉辉说:由于长年饮用不合格的浅表水,不少人患上肾结石等病痛。”20多年来,陈家屯人执着地五次打井找水,虽深至地下七八十米,收获的仍是失望。

石漠化治理——2004年,认识这个陌生名词后,乡亲们毅然改变熟悉的生活方式:不再乱砍滥伐,全面封山育林。该区在贵港市率先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项目,治理面积达1.12万公顷,占该区石漠化总面积的90%

既得经济补偿,又能改变家园!樟木乡等5个乡镇63个村屯的10万名农民迅速行动:建立管护机构、制定护林公约、落实养护人员。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确保生态安全。这正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的。覃塘区委书记冯国忠说:我们的经验是,功夫在戏外。

——对建沼气池实行资金补贴。目前该区已拥有沼气池6629座,相当于封山育林1546.67公顷;

——每年举办务工技能培训班等100期以上,使青壮年靠山不吃山,外出务工者达7.6万人,直接或间接减轻封山育林压力6080公顷;

——在项目区内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种植耐旱、节水作物,广泛应用土地配方施肥技术等,使每年农药、化肥用量递减一成、农作物增产一成。

如今,顽石峥嵘不再,青山绿水复来。

据科学测算,该区1.12万公顷重点公益林每年可多蓄水337.07万立方米、增加耕地灌溉面积373.33公顷。公益林通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氮增氧等,可带来生态效益3300.04万元。

富起来的乡亲们瞅着美起来的陈家屯,重燃希望,再启井钻。

这一次,打井仅仅30来米深,村里的山歌王姚敬崇便喜极而唱:

封山育林好,泉水叮咚来。

不久后,化验结果显示:井水完全符合饮用标准。

整个壮族山寨沸腾了!

编辑:石松  作者:黎攀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