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2日 15:08 中共桂平市委员会 桂平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全区培育发展经济强县工作培训班交流材料之桂平市:

 

以“五化”打造“五城” 努力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

中共桂平市委员会 桂平市人民政府

(2012年9月)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黔江、郁江、浔江在城区交汇。全市辖26个乡镇,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总人口190万。桂平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广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沙鲨养殖基地、腐竹出口基地、休闲服装生产基地和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和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十一五”以来工作回顾

  2005年以来,桂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加快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努力打造旅游城市新形象,不断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9.3亿元增加到2011年201.8亿元,位居广西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35.1:28.0:36.9调整为22.3:51.2:26.5,实现了“强二、优三、精一”的历史性转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5.9亿元增加到13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6.1亿元增加到76.6亿元,增长75.7%;财政收入由4.18亿元增加到8.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56元增加到163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60元增加到5904元。

  (一)抓工业强实力,加快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39平方公里的长安、龙门、木乐和造船4个工业园区,其中长安工业区被确定为自治区A类园区、示范园区,龙门工业区荣获第七、八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年度产区”称号,木乐服装针织工业区被评为广西休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目前,全市签约入园企业94家,合同投资总额139.5亿元,其中已投产62家。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达到62.31亿元、24.97亿元、1.3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246.5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95.8亿元。全市现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57家,纳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家。

  (二)抓城建提品位,努力打造滨江山水宜居旅游城市新形象。坚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全面提高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6500万元修编城乡规划,筹资16亿元开发新区和改造旧城。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2.6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的2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5.3万增加到25万。城镇化率由25%提高到36.7%。桂平先后荣获自治区第六届市容环境“南珠杯”竞赛城市C类特等奖和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三)抓旅游扩影响,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坚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招商力度。编制了桂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西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策划了桂平市文化旅游整体方案。完善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和白石山等旅游基础设施。“华南佛都•天国故里•天下奇城”的旅游品牌日益响亮,桂平被评为广西首个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地质公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趋快。

  (四)抓“三农”促赶超,多措并举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基础地位,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保持增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区第一。现有自治区级特色乡(村)5个,西山茶、黄沙鲨、金田淮山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桂平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广西特色水产业先进县”等称号。

  今年以来,我们以开展 “重大项目突破年”、“城市形象提升年”、“旅游产业攻坚年”和“城乡一体化启动年”的“四个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上半年,我市七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五项排在贵港市第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5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9亿元,增长22.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5.0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87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4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17元,增长20.6%。

  二、瞄准目标,科学追赶,努力争创全国经济强县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积极抢抓自治区把桂平列为桂东南次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全国经济强县重点县等政策机遇,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和“五区”建设的发展战略,以及贵港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核心战略和“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的部署安排,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把桂平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桂东南区域发展次中心城市、南国宗教文化山水旅游城市、西江黄金水道枢纽城市、广西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2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在西江经济带乃至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率先崛起。

  三、坚持以“五化”为抓手,着力打造“五城”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扩权强县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推进“五化”为抓手,以打造“五城”为载体,以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以科学追赶、赶超跨越的理念和举措,努力实现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的目标。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坚持土地向园区集约、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办园原则,加快推进长安、龙门、木乐和造船四个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建筑陶瓷、服装轻纺、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着力把陶瓷建材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打造成为超百亿元产业。依托西江黄金水道,突出蹲点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全面推进高新制药生态产业园、台湾电子科技创新园和玉柴机器合作园等“园中园”的规划、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商。力争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工业园区总产值达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十二五”期间,实际到位资金超3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二)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化,打造桂东南区域发展次中心城市。坚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对桂平市域实施全域规划,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总面积达到73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70万。加快推进新区建设,统筹改善旧城风貌,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加快“三江六岸”建设,建设滨江亲水城市。围绕中心城区,建设东西走向、南北走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两条城镇带。将两大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镇建设成为重点镇,远期发展成为小城市。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全面启动数字化城市建设,积极推行市场化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35万,城镇化率达到40%。

  (三)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打造南国宗教文化山水旅游城市。加强旅游规划、保护和开发建设,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化攻坚行动计划,主动把桂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融入广西旅游一盘棋。一是大力加强各景区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景区间的通达性和连接性,规划完善2-5日旅游线路。二是重点抓好西山新山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红色旅游、白石山等景区景点建设,力争把西山、龙潭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为5A级景区。三是进一步加强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的力度,利用国内外知名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 “华南佛都、天国故里、天下奇城”、“桂平十八奇”和“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形象。四是创新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努力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五是大力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强“吃、住、行、娱、游、购”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四、五星级旅游饭店8个以上,其中五星级4个以上,把桂平打造成为“美食天堂、购物天堂、养生天堂”。力争“十二五”期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使旅游业成为桂平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努力构建“北有桂林、中有桂平、南有北海”的三足鼎立旅游格局。

  (四)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枢纽城市。全力推进辖区内的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和梧州至贵港、桂平至来宾、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构建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融入南宁1小时经济圈和广州2小时经济圈。开工建设郁江二桥、黔江二桥,配合桂平至来宾2000吨级航道、贵港至梧州3000 吨级航道以及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和棉宠、东塔、长安港口码头等西江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园区、港口和城市的便捷通道。完善水陆联运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和专业市场,努力把桂平打造成为桂东南商品物流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桂平港口年吞吐能力由2011年的350万吨提高到1800万吨。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广西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市。坚持以公路沿线、城区周边乡镇为试点,以城乡风貌改造为重点,以产业规划和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城乡一体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后发展欠发达人口大县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建设粮食作物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培育扶持生物化工、糖纸等农业龙头企业40 家,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250家,重点抓好优质稻、茶叶、蔬菜、木薯、淮山、荔枝、油茶、中药材、马铃薯、黄沙鳖等十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打造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

编辑:凝望  作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