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9日 10:53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和垌中镇大坑、细坑、和平村,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少数民族。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打造家园,装点着那片赖以生存的绿色园林。

  这便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大板瑶。2008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发牌匾予以命名。

  溯 源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大板瑶即盘瑶,因崇奉“盘王”而得名,自称“育棉”,意为“瑶人”,其中邓姓瑶族迁至十万大山已300多年。相传,邓姓祖先经过福建省、广东肇庆等迁徙,落户防城港。盘姓祖先则于500年前从福建迁出,经博白等地迁至防城港,进入十万大山已200多年。

  现定居在中越边境的邓姓、盘姓、赵姓、杨姓和招姓大板瑶,约2500余人,是人口最少的瑶族分支。大板瑶风情万种,婀娜迷人,其生活习俗颇为独特,鲜为人知。

  美 丽

  高高的帽子,飘逸的丝线,闪光的金牙,严谨的装束,这是大板瑶给人的第一印象。

  典型的大板瑶妇女,其美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头部和服饰上。有人说,大板瑶是把美丽写在头上的民族,这一点不夸张。

  削发净眉,这是大板瑶传统妇女崇尚的一种形态美。大板瑶成年妇女,都将盖头下容易暴露在外的那部分头发剃掉,或剃光头;对眉毛,则拔长留短、去多留少,几乎达到难以看见的程度,这就是削发净眉。经过削发净眉的瑶族妇女,面额突出,面容光彩焕发,靓丽迷人。

  大红威仪,这是大板瑶妇女服装色彩的一大特点,其中帽子独占上风。在大板瑶妇女眼里,厚重而凸显的帽子是富有高尚的象征。帽子由红布包裹的顶板和红布盖头两部分组成,顶板高一尺左右,用大红布折叠成长方块布,层层叠加,最多120层,最少80层,层数越高越威仪。

  镶牙为美,这是大板瑶成年男女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大板瑶的成年人,无论男女,都崇尚镶牙,而妇女镶牙更是令人注目。一般情况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镶金牙,多则三五颗。

  热 情

  大板瑶民热情好客。

  瑶家待客的一种典型礼节“挂袋子”,至今一直沿用。凡有客人到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挂钩上一挂,则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主人自然会留下客人,热情款待。如果客人把袋子放在身边,则表示不留此家,于是,清茶一杯权当接待。

  敬酒碰杯,新来的客人得留神,瑶民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老规矩:两指拿杯表示“喝一半”,三指拿杯表示“随意”,如果用小指顶住杯底,“咣”的一声过后,那杯中的酒自然就要一喝到底,客人稍不注意,必醉倒瑶寨。敬酒时,都由家中少女举杯齐眉,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此为对客人的大礼。

  歌 唱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瑶族传统“阿宝”节。

  “阿宝”节期间,瑶民们家家户户蒸煮五色饭,宰猪杀鸡,如同过年一般,热闹非凡,场面震撼。

  “阿宝”节上,除了跳盘王、吹喃嘟喝,对歌才是重头戏。

  这一天,寨里的男女老幼敲锣打鼓赶到歌圩。唢呐一响,对起山歌。达到谈婚论嫁年龄的瑶族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传情。对歌情深之处,便难分难解,结果送了一程又一程,山歌唱过一坡又一坡,动情的歌声在山间久久回响。

编辑:Eva  作者:黄兴忠  本报通讯员 朱洪民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