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5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覃咏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几年来,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演出业、工艺业、出版业、影视业等特色品牌和重点项目已经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优势,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民歌效应”出品牌

  文艺演出不再仅仅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而是作为一种产业推向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演出经营的产业化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应。

  我区生活着12个少数民族,显现出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特点,孕育着丰富的民歌、山歌、舞蹈,是文艺演出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文艺演出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文艺演出与相应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批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如柳州市歌舞团的《八桂大歌》、广西彩调团的新版《刘三姐》、南宁市艺术剧院打出的大型民族歌舞《美丽壮锦》等剧目,其中以桂林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最为突出,将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该剧自公演以来,已实现票房收入近2亿元,提供了阳朔4500人就业,占当地劳动力人口的5%,同时带动了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以《印象·刘三姐》创意理念的相似演出已在全国形成了“印象系列”,并首度输出国外。去年底,自治区有关部门与越南签署的越南下龙湾海上实景演出项目,开创了我区文化产业输出新模式,标志着广西文化产业团队已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实力,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开辟国际文化市场的又一新亮点。而一年一度的广西南宁民歌节,仅演出交流活动每年就创收3500万元,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以2005年为例,商品交易总额达到11.5亿美元,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00多个。民歌节的举办还使11月上旬的广西增加了第四个“旅游黄金周”,有人称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广西带来了“旅游冲击波、投资冲击波、城建冲击波”。民歌不再只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民歌产生的效应为广西文化产业打出了《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知名品牌。

  作为演出业,我区在引进外来演出项目上也呈现更开放的姿态。广西演出公司近年来承办了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音乐会”、东方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新疆歌舞团“我们新疆好地方”、上海话剧团艺术中心“蝴蝶是自由的”、以色列国家芭蕾舞团“现代音乐芭蕾舞精萃晚会”、“俄罗斯海军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等各类文艺演出,主办了哈萨克斯坦国家歌舞团的广西巡演、刘诗昆钢琴音乐会、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双拥”文艺晚会等演出。引进的文艺演出项目不仅为我区文艺演出产业增收,并且促进了广西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草根工艺销海外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我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为地方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广西绣球闻名遐迩,在靖西县旧州街上,从七八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穿针引线做刺绣,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绣球生意。旧州村的绣球制作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全村400多户有6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达15万只。户均绣球收入一万多元,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300万元。绣球产品为靖西农民打开了致富的道路,同时也给当地的民族文化找到了发展空间。而桂林市临桂县的五通镇出现了500多户绘画专业户,2000多人从事与绘画有关的产业,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逐渐形成了“五通绘画产业”。特别是被称为“中国民间油画”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牛皮画、猪皮画、树皮画,不仅内销市场良好,还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仅一户年销量就达6000多幅,年收入30多万元人民币,临桂县五通镇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民间油画之乡”。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吸引了千秋陶业、华厦太极泉、鸿立坭兴和陶鑫坭兴等众多商家抢滩坭兴陶产业。目前,该市的坭兴陶企业已由两年前的4家发展到了现在的15家,有股份、集体、私营等各种经营方式,坭兴陶的年产值近20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了1100多人。坭兴陶的产品已达到了600多种。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东盟、欧美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富含金量的工艺品,应数博白县芒编业。从1975年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已成为广西最大规模的芒编出口生产基地。博白芒编进入欧美国家数以万计的家庭,并以此占领了欧美国家日用消费品市场的份额,年出口额达10多亿元,成为广西工艺品产业的佼佼者。

  另外,阳朔画扇、北海贝雕等民族工艺品产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人预言,广西工艺品产业极有可能成为广西外向型文化产业的排头兵。 

  新闻出版重效益

  我区出版业近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创下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仅广西出版总社所辖的6家图书出版单位,就有4家发货码洋超亿元。接力出版社发货码洋为2.8亿元,已连续13年实现发货码洋过亿。2006年年底,该社顺利实现转制改企,今年1月9日挂牌成立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接力”品牌已经成为我区的优质品牌。广西教育出版社从2001年起年年实现发货码洋过亿元目标。漓江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06年首次进入发货码洋突破亿元大关,漓江出版社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2006年终于走出困境,实现发货码洋为1.0377亿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发货码洋达到了1亿元。

  而早在2004年2月,广西第一家文化产业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率先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了新华书店半个世纪来计划经济模式,并通过变革在市场中成功地探索出新的经营格局,成为广西文化系统吃“螃蟹”的先行者。作为国有独资公司,广西新华集团目前已拥有4家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逐步形成了以出版物发行为主业,涉及图书开发、图书进出口贸易、出版发行教育培训、印刷、文化体育用品经营、酒店、旅游、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良好发展局面,实现产权多元化。

  在培育文化产业集团方面,我区把重点放在了新闻出版业。目前,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下一步,要以资产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加快组建广西报业集团、广西出版集团等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产业集团,实现大集团带动大产业的发展。

  影视集纳新资本

  广西影视作品叫好又叫座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国影视界的关注。从这几年的生产看,广西电视剧已经完成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已经开始迈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举头并进的态势。

  在中国百年电影百部影片中,广西有4部影片入选。二十世纪,广西电影曾创造了灿烂与辉煌,催生了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肖风、何群等一批杰出的中国电影人,广西至今有一批仍活跃在全国影视制作精英,这批精英几乎包括了影视剧生产所需要的编导、美术、服装、化装、道具等专业,他们为广西电影电视剧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仅这两三年,广西的电视剧突飞猛进,广西满地乐影视公司制作的20集电视剧《响亮》在全国除西藏和海南外所有的省级卫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并创下较高的收视率;广西明星影视公司制作的24集系列剧《红问号》在全国十多家卫视台和二十多家地面台次黄金时间播出;广西台参与制作的30集《血色残阳》2005 年在北京电视台创下11.2%点的高收视率。特别是广西电视台参与制作的20集《我心飞翔》、52集《大宋提刑官》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满地乐影视公司集广西各路影视精英打造的20集《我们的父亲》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在全国刮起了一股不小的广西电视剧旋风。多部完全利用广西本土企业、资金打造的电视剧作品,打出了广西的品牌、信誉和知名度,加上合作生产的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今天的广西电视剧在中国已形成了自己的位置。

  因此,广西影视剧产业“十一五”发展要略明确提出,要用5-10年的时间,打造1-2个以上主业突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制作集团,使广西影视剧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大大提高,产品丰富多彩,投入和产出良性循环,影视文化产业繁荣,电影电视剧的总产值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区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艺术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音像网络业、文化信息业、艺术教育业、中心城市文化产业、文物博物业、会展广告业、国际文化贸易业等业态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我区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态势,前景喜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