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26日 来源: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 徐京跃、宋振远) 国家统计局25日宣布,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超过了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同比增长9%,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 

    当中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之时,人们普遍关心:9%的粮食生产高增长率哪里来? 

    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是“头等大事”。但我国粮食生产一度连年呈“双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势头,令关心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内外许多人士捏一把汗。近年来,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产量下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 

    在人们的疑问和期盼中,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意义十分重大。除“天帮忙”之外,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是我国粮食生产走出低谷的三个基本因素。 

    政策推动传递了政府“重粮”的导向信号。中央去年下发了支持“三农”的一号文件,短短几个月后,结合宏观调控政策,又实施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去年加强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降低了种粮成本;对购买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等实行补贴,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则发出了重要的“重粮”信号。这些政策力度是空前的,激发了粮农多年未有的种粮积极性。 

    粮价上涨起到了市场拉动的支撑作用。由于粮食价格的回升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我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出现了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态势,二是出现了两位数的实际增长幅度,三是农民来自于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科技驱动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45%左右。农业部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力争到2010年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发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实现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和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 

    国家去年还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已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逐步展开。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提高8个百分点。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争取到2007年末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到2010年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 

    2005年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9%?刚刚走出低谷的粮食生产会不会昙花一现?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根本上讲,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作了周密的部署。 

    日前结束的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今年政府工作,首先要做好一季度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一季度要着重抓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切实搞好春耕备耕。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特别要落实好鼓励农民种粮的各项政策。 

    人们预期,随着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05年将会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