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于宁

  又是杨柳吐翠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
  这次会议将审查和批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大会的热门议题。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可以说,实现未来5年的宏伟蓝图已经从“农”字开篇。
  “农”字开篇合国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讲中国就离不开一个“农”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很大发展,农村有很大改观,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近几年,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新成绩。2005年粮食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获增产,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农民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人均收入达到3255元。但是总体上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爬坡阶段。所以,继续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是审时度势的正确战略决策。
  “农”字开篇顺民心。中国有9亿农民,占人口的多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国家的小康。广大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近几年,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农民得到很多实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废止了农业税,使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到改变。尤其可喜的是,农民增收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较快提高,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今后,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定能够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得更快更好,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字开篇后劲足。“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三农”处在基础的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现在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在农村。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5日 第五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