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05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伍奕蓉 周章师 黄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民房古朴典雅,田园瓜果飘香;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占领了精神文化阵地,“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逐渐没有市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这是田东县创新载体深入创建百里文明河谷,找准了文明与富庶结合点的结果。过去,县城、河谷四镇“脏乱差”历久不治。如今,沿南百公路一马平川,风光街景赏心悦目。入夜,轮廓灯、泛光灯、霓虹灯次第亮起,满城流光溢彩。<?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如何让百里文明河谷建成田东县的“民心工程、信心工程、管理工程、环境工程、作风工程”的五个工程,田东县在创建过程中,着力抓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与“两新”活动、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和培育骨干农民”为载体的先锋工程等,为创建百里文明河谷走出了一条金光大道,取得丰硕成果。

  爱国主义教育“育”新风

  “我们是红军的后代,前辈给我们留下的革命精神不能忘怀,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今天踏着党的春风,过上了美好生活。为此,百谷红军村群众自发组建了老年合唱团,通过回忆,编制了30多首红军歌曲,并紧跟党的新政策,自编了《八荣八耻》、《新农合》等新歌曲,用汉、壮话形式歌颂新生活。”平马镇百谷红军村老年合唱团团长李瑞云说,“这一唱,唱出了新气象,唱出了和谐,婆媳关系好了,邻里关系密切了,团结互助的多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月13日在百谷红军村采访,副团长韦四妹告诉我们,以前村民卫生意识差,随地扔果皮、丢蔗渣、纸屑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在群众的思想观念被我们的歌声所感化转变了过来,卫生意识增强了,村民有钱出钱,硬化村道,还集资聘请了一名保洁员,每天在村里开展保洁工作,家家户户门前摆放了垃圾桶,房子按规划建设,成排成行。2月9日,该村又在城西水果批发市场进村道两旁修建了绿化带,把支持“城乡清洁工程”落实在行动上。新风尚带来新生活。在县城,百谷人开的旅馆有18家、饮食店14家、大米加工厂13家。家家户户守法经营,勤劳致富,全村共有母猪650头,年产猪花13655头,产值274万元。在县外,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韦应念发起,一支120人的销售大军走南闯北,把百谷村及其周围村屯种植的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北三省和西安、武汉、长沙等城市。如今的红军村,正快速向“农业生产产业化、生活环境城市化、城乡实现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一幢幢“蔬菜楼”拔起而起,一辆辆“蔬菜摩托车”在“红军路”上奔驰,全村固定电话入户率100%,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80%以上农户用上了液化气,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平马镇上法村群众弘扬革命传统,集资25万元搬迁扩建了上法烈士陵园,一股精神动力激发了他们创业奔康的热情。投资70万元建设的上法红砖厂,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名,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集资500万元兴建了上法农贸市场安排正式摊面200个,临时摊点400个,直接或间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800人。目前,全村个体工商户达18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1%,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

  印茶镇巴麻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忘革命前辈流血牺牲,捐资3000元修建了革命烈士碑,成为了当地群众一段佳话,爱国主义精神走进了年轻一代的心中。

  由于该县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创建百里文明河谷的抓手之一,去年9月18日,田东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揭牌。今年1月初,百谷红军村被评为了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了百里文明河谷的精神文化精品,深受广大人们的喜欢。

  农业信息助农民增收

  “我家有6亩田地,往年这个时候,我要起早摸黑在田里插秧。自从我从县开通的农业信息互动频道上学到水稻免耕无盘抛秧技术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大青枣、甜瓜和香蕉等种植上,一年下来,除粮食外,有几万元的收入。”祥周镇祥周村村民欧阳效伟扳着手指尾尾道来,在我们深入采访的每个地方,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确实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利用电脑、电话、彩电查阅、收听、收看科技信息,利用信息发展生产走富路,成为了一种时尚。

  田东县抓住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的机遇,针对本县农民的实际情况,坚持“少花钱,办大事,出效益”的原则,在区农业厅的大力帮助下,创新发展了电脑、电视、电话和农技110服务中心“三电一中心”的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信息传播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平马、祥周、林逢、思林、朔良、印茶等6个大镇。在没被县级网络并网的乡镇信息站增加电视转换器,通过转换器连接电脑,把从网上采集到的信息制作成视频节目或由县农业信息中心制作提供农业光碟,向乡镇的闭路电视网络用户播放。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所需要的农业信息节目。目前,入库的信息片源2300余条,点播内容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市场动态与供求信息、政策法规、本地农业新闻等分类。农技110服务中心是该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实行专家值日和8小时工作制、专家集中咨询、专家现场咨询、开展网上查询、播放农业信息等办法,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成为了创建百里文明河谷的重要载体,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运用,走上了富路。平马镇上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同比增收17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林逢镇平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同比增长3.8%,仅种植番茄一项人均增收300元。据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05元增加到2006年的2505元,净增1100元,

  现年62岁的平马镇四平村廖有义是四平村一位普通农民,多年来,他凭着对农业技术的执著追求,通过不断努力钻研和积累知识,成为当地颇有名气和群众信得过的“土专家”。近几年来,廖有义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40多个,帮助群众解决农业技术问题500多个,技术指导2000多人(次)。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四平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2005年四平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入户先进村”,廖有义被授予“农业科技入户先进科技示范户”称号。

  两新”活动培育新农民

  开展“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养知识化新农民”的“两新”活动,是田东县创建百里文明河谷的切入点,为创建文明河谷打造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技术本领强的主力军,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上,垂范在奔康路上。

  田东县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整合组织、宣传、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水产畜牧、林业等部门力量,重点围绕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测土配方技术、动物防疫、水产畜牧养殖技术、务工实用技术、甘蔗深耕深种技术等内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培训活动,把科技送进千家万户。祥周镇祥周村莫小燕在参加县、镇、村分办、合办的科技培训班后,从中得到启发,率先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大青枣40亩,放养鱼塘4亩,引种美国夏威夷水果型甜木瓜2亩,喜获丰收,年经济收入10多万元。林逢镇为使“两新”活动深入民心,经常开展“受一回教育、换一下观念、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走一条富路、做一个文明人”为主题的科技巡回培训活动,使受训人员成为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带头致富人。和同村庄那屯党员黄为语受科技培训启发,年年订阅多种科技书刊,注意收集科技信息,率先承包了50亩地种植大肉芥菜,采取无害化种植模式,种出的菜兜个大,肉色均匀,深受南宁、玉林等地老板的欢迎,并投资10万元建成了集腌、存、保鲜为一体的收菜场,安置了50多名季节工,日加工鲜大肉芥菜5万公斤,带动了该镇大肉芥菜种植业的发展。如今,该镇年种植大肉芥菜12000多亩。在2006年广西田东芒果品评会上,平马镇东达村那马屯黎文设被评为芒果种植状元。原来,喜欢嫁接技术的他,在县农业技术专家精心指导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班,使自己熟练掌握了芒果等嫁接技术,并对自己承包的300多亩芒果进行了改良,采取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嫁接了金煌芒、台农一号等。经他的管理,挂果累累。仅2006年生产的芒果总产量达20万公斤,总收入约50万元。朔良镇韦海俊依托当地酸梅原材料丰富这一优势,研制出“酸梅保健酒”酸制技术,并获得了专利,成为该县有名的民间科技带头人。

  义圩镇义圩村介累屯党员黄仕,在科技示范活动中,办起了占地10多亩的综合养殖场,年存栏山羊100只以上,同时饲养有猪、鸡、鸭等,成为依靠科技致富典型后,他组织本屯的10多户农户办起了养牛场,年收入6万多元。学到甘蔗深耕深种技术的作登瑶族乡三陇村蒙国志等23户群众,紧紧抓住创建百里文明河谷这一机遇,到交通发达的祥周镇承包390多亩土地种甘蔗,每年户均甘蔗收入1.5万元以上,比在老家多收入1万元,成为了创建百里文明河谷受益的石山村农民。

  随着“学科技用科技”农民人数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村一品数量在增多,增收路子越闯越广,形成了种植香茶油富民的义圩镇,甘蔗、蔬菜种植富民的林逢镇、种植芒果富民的平马镇等。林逢镇林驮村村利用科技大种甘蔗,成为了田东县进厂原料蔗第一村,年进厂原料蔗达33091吨,年经济收入860.4万元,户均6796元,全村1266户中已有810户建起了楼房。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90%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