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6月10日 来源:中国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由公共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公共经济论坛: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县(市)长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历程、如何高起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产业定位与县域经济的模式设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公共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许正中教授指出,县域经济要发展,一是区分县域经济与县级行政区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要从经济增长极和经济网节的视角来考虑,中国许多县级区内未必同经济增长极重合,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力求每个县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到头来只会形成新一轮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要防止经济的循环改革。三是经济政策要整合,政策的执行要部门联动,防止政策的撞车与短视。四是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同时思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由“优势立足”向“基于需求的发展”转变,谨防经济发展逆序化的现象出现。五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保证社会能够正向演进,现代化就是自耕农与土地之间剥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研究员在回顾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道路正在由“小城镇大战略”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行转变。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是要越来越受到约束,区域经济是以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带动农村,要依托中心城市来发展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进行产业对接,把自己“挂”在中心城市的产业链条上,同时要和中心城市建立密切联系,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来自国家部委的专家指出,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从思想观念转变的角度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地区要素集聚的因素,固然有自然资源的分布、市场结构、竞争程度等,但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观念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的率先发展与其内在的市场化意识密不可分。其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如何进行一个准确的产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地方要想拥有竞争力,它必须要有相对集中的产业,相对有竞争力的地方,就必然出现相对的产业集群。因此,从产业集群的理念出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很多制约因素。例如,在欠发达地区,交通设施的滞后发展、人才回流的不充分和缺乏创业精神等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地,90年代末期以来,县级以下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收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迟缓、城市化进程对农村资金流的强大吸纳力等恶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县(市)长们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准确定位其“特色”所在。现阶段是县域经济改革发展与矛盾并存的时期,立足民生,解放思想,科学规划适合自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对于吸引投资、扩大消费等等都非常重要。

  针对很多地方政府强烈关注的现有土地规划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的矛盾,有专家指出,在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从宏观上统筹规划城市与工业用地规模,目前各地在土地使用上过于粗放,浪费严重,通过提高投资强度、优化布局等实现存量规划用地的集约化使用,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满足用地需求。上述矛盾的合理解决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应当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针对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所凸显出的粮食风险,县域经济应在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为了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中央财政应为粮食安全承担主要责任,加大粮食核心产区的财政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孝德教授指出,目前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有制度背景,也有产业周期原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县域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县域经济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也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经济单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工业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全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占斌教授认为,由于行政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阶段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县级政府,其责任、义务、权利之间的非对称程度非常高。在省管县改革的初级阶段,应当下放一些实质性的权利,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共经济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李江涛博士指出,中国即将推出一个不同于以往、蕴含全新理念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体功能区模式,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县”是基点,各地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此。毫无疑问,优化开放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县域经济应在科学评估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限制开发区的县域经济,目前转移支付新制度的合理设计,以及实现转移支付新制度推行进度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进度的相匹配,可能是更为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否则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落差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樊继达博士认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一支重要的基础性力量。目前制约县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县(市)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县域居民获得及时、高效、优质、普遍化的公共服务,以“软实力”推动“硬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