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财政上的省管县到行政上的省管县,这是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韩俊在10月22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探索省直接管县(市)体制相关内容有这样一句评论。而在对《决定》精神作出自己的解读时,对于如何才能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韩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管县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扩大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权为何成为《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韩俊:县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有2791个行政单位,全部县域单位人口总数超过9.6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实现的GDP约占全国的60%。为了充分发挥县(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决定》的要求,必须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探索改革“市管县”体制,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
“市管县”的格局是从1982年开始的,从那时起,大多数地方开始改变了过去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专区)体制,市开始逐步取代地区行署,省县之间的“地区层次”由虚变实,形成了一级独立的财政,成为一级完备的政府。目前市领导县体制下地级市管县的数量占全国县域单位总数的70%,市管县已成为中国地方行政的主要模式。
当时实行“市管县”本意是使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发展腹地,推动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的发展。应该充分肯定,在市管县体制下,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带动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心城市并不具备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市级政府的市本位倾向日益增强,越来越多地级市出现了与县争利的现象。县域财富向市级财政集中,市级政府的工作安排、财政支出的投放重点日趋集中在市本级,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垂直管理的具有行政执法处罚权力的职能部门的增加,县级政府的综合职能日益弱化。市管县常态化后,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央、省、县、乡四级体制,多了一级地方政权,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次,必然会加大行政管理成本,影响行政效率。鉴于市管县体制下存在的种种矛盾,一些省级政府开始尝试实行省管县的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从财政上的省管县到行政上的省管县
中国经济时报:在省管县改革方面,已经有不少地方进行了探索,比如浙江的实践就有好几年了。
韩俊:是这样。浙江模式是不少地方借鉴的蓝本。它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即省主要对试点县(市)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直接管理,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但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决定》对这种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要扩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目前,进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的县多数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县。为了体现对农业大县的支持,《决定》提出,要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同时,《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省直管县(市)的体制。
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县、自治县、市。实际上我国宪法设计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县、乡三级体制。可以说,行政上的省直管县(市)也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国经济时报:实行省直管县的意义何在呢?从现实看,是否具备全面推进的可能?
韩俊:从实践来看,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直接管理县级政府是可行的,一是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需要政府行政审批的事项大幅减少,省级政府对县(市)级政府指导事项集中了。二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省会城市到县(市)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为省管县(市)提供了方便。信息网络促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减少行政层级创造了条件。而实行行政的省管县(市)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审慎、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应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的探索。
国家对多数经济欠发达的县进行政策扶持是必需的
中国经济时报:《决定》还提出,要“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韩俊: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发达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在全国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突出地位,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对多数经济欠发达的县而言,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不足,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必需的。从保障县级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实际要求出发,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政策性资金用于县域的比例。
此外,我认为,要想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就要积极探索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归根到底要依靠发展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合理开发农业、特产、矿产、旅游等各种资源和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产业交汇点。要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加快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重点发展以县城镇为中心的小城镇。要合理安排县域范围内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聚居、生态涵养等的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集镇和中心村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村空间布局。对于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可以依法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其沟通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作用。
韩俊,1989年5月至1989年12月在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工作。199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96年被任命为该所副所长,1998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2004年以后连续参加四个中央1号文件起草工作。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贺巴高速这两段路将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
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准,S30贺巴高速公路都安澄江至大化百马段、大化羌圩至巴马段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现公告如下: 【详细】
南宁新增“良庆百香果”地理标志商标
6月24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良庆百香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南宁市第9件地理标志商标。 【详细】
崇左市优秀人才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崇左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 【详细】
红色游火爆,端午假期广西接待游客超1242万人次
假期里,合浦县海丝文化遗址公园内的硫华菊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林启波摄 6月14日,龙胜马堤乡里市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姑娘节”,苗族同胞开展背媳妇等民俗活动。 吴生斌 张水秀摄 假期里,在 【详细】
西江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释放生态红利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命河田园风光(2016年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社南宁6月10日电 在广西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变得清澈。 公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