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广西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9∶34.0∶25.1,呈“一二三”型,调整到2007年的20.9∶40.7∶38.4,呈“二三一”型。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加快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由主要以农业为主,调整为农业、林牧渔业并驾齐驱,主要表现为:农业比重逐年下降,林牧渔业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农业和林牧渔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比重为80.1%和19.9%。到2007年,农业比重下降到47.9%,林牧渔业比重超过农业比重达到48.8%,分别比1978年下降32.2个百分点和上升了28.9个百分点。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7%,工业化率为0.75;到2007年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1%,工业化率达到1.68,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和0.93。200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轻、重工业比重相互转换,此消彼长,轻工业比重适度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4.6%和45.4%,1999年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产值,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48.8%和51.2%;2007年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7.4%和62.6%,总体上广西工业进入重工业时代。工业内部变动趋势是采掘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明显上升。1995年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1%、81.8%和6.1%,到2007年比重分别为4.6%、85.2%和10.2%,其中采掘业的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比重分别提高3.4和4.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显著上升,2007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9个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4%,是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增长主要行业。
(三)传统服务业行业比重继续提高,新兴服务业行业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中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瓶颈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得到缓解,市场供给发生根本变化,商品流通市场日益繁荣。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1%,2007年达到38.4%,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电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2.3%,提高到2007年的50.2%。与此同时,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从1978年的1.81亿元和1.45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150.35亿元和239.45亿元。
(四)非公经济比重快速提升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广西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截止2007年底,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115.75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08.76万户,私营企业6.99万户;注册资本分别达173.98亿元和1131.71亿元。
二、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全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认真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投资与消费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总的趋势是投资率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一)投资率明显上升
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已由轻工业阶段过渡到重工业发展阶段。重工业阶段表现为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广西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1978年,投资率为35.3%,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7.6%,到2007年投资率达到51.0%,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7.5%,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15.7和20个百分点。
(二)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消费的一般规律,在人均收入低于4000美元期间,最终消费率表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2007年,广西人均GDP为1651美元,离4000美元有较大差距。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影响了消费需求增长,使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1978年,最终消费率为77.1%,到2007年下降到55.1%,下降了23个百分点。广西消费特点为:一是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政府消费率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65.1%,下降到2007年的39.7%,下降了25.4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等使政府消费率明显提高。1978年为12.0%,2007年提高到15.4%。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重由47.3%降至14.1%,下降了33.2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17.8%上升到25.6%,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力增强。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7%和50.2%,比1980年下降了15.6和13.3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逐渐加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广西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2.77亿美元,是1978年的37.3倍;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1.8%,比1978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通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2007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74.88万人。随着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广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64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28万人,净增108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15.1%,提高到2007年的36.2%,年均增加1.24个百分点。
四、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五大经济区竞相发展,桂南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模最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2007年,桂南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0.5%,桂东经济区为24.1%,桂中经济区为17.1%,桂西经济区为15.5%,桂北经济区为12.8%。2002-2007年桂南经济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5%,桂东经济区为23.4%,桂中经济区为17.1%,桂西经济区为16.1%,桂北经济区为11.9%。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占经济总量比重提升。2007年,广西88个县域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7.5%,与2002年相比,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91.7%,提高1.6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64.0%,提高1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64.3%,提高1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7.3%,提高4.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产业层次、需求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增大,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是广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最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贺巴高速这两段路将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
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准,S30贺巴高速公路都安澄江至大化百马段、大化羌圩至巴马段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现公告如下: 【详细】
南宁新增“良庆百香果”地理标志商标
6月24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良庆百香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南宁市第9件地理标志商标。 【详细】
崇左市优秀人才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崇左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 【详细】
红色游火爆,端午假期广西接待游客超1242万人次
假期里,合浦县海丝文化遗址公园内的硫华菊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林启波摄 6月14日,龙胜马堤乡里市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姑娘节”,苗族同胞开展背媳妇等民俗活动。 吴生斌 张水秀摄 假期里,在 【详细】
西江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释放生态红利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命河田园风光(2016年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社南宁6月10日电 在广西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变得清澈。 公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