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十九)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珠江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为屏障、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格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林业灾后重建。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及沿海红树林、海草床、河口港湾湿地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涠洲岛-斜阳岛珊瑚礁等重要海洋生态保护区。采取恢复自然植被、封山育林育草、小流域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稳步推进石漠化治理。健全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等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从2010年起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补偿标准。
(三十)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定向债券。加快西江流域重点江河和大中型水库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省界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的跨省协作机制。在制糖等重点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达标排放。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和网络建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鼓励发展清洁养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控制船舶等流动源污染,加快海岸、港口和船舶、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港口区、海上油田环境风险监测和控制能力建设。建立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善边境地区和近海海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一)积极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用于重点发展地区和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探索海域使用与土地管理相衔接的新机制,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积极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建设梧州、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开展百色生态铝工业基地循环经济试点,鼓励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和来宾、贵港、崇左糖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三水铝土矿综合开发。加强矿山尾矿规模化综合利用。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十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建设一批乡镇示范幼儿园。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招生规模。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高等院校设置、招生和生源计划、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继续通过“省部共建”、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面向东南亚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三十三)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重点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医生。实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保障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艾滋病防治,加大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加强贺州、来宾、崇左、贵港、防城港等新设地级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桂林、北海等旅游城市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南宁中国-东盟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立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广西药用植物园升级改造,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实施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婚前和孕前优生健康指导,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性残疾发病率。实施母婴安康工程,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三十四)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乡镇和社区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景名胜区和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利用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广西出版物市场和互联网监管平台、扫黄打非设施、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广西少数民族文字挖掘、整理、出版,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数字资源整合和排版制版技术开发。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西新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壮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扩大播出覆盖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全民健身和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三十五)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加强与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及东盟国家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开拓劳动力就业市场,采取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工商扶持等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加大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城乡覆盖面,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政策。统筹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残疾人、养老、优抚安置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力度。修缮边境烈士陵园。健全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南宁救灾物资储备库、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卫星减灾区域分中心和减灾工程设施建设,支持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广西园区建设。加强公安、司法系统执法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贵州“底气足” 支撑县域经济转型有底气
28日,贵州修文门站及门站至扎佐次高压管线项目建成投运,标志着2015年贵州管道天然气助推县域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开启序幕 【详细】
湖南省:特色制造壮大县域经济
今天,全省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建设工作会议在汨罗市召开。会上,江华县、临湘市和云溪区(联合申报)、邵东县向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仲伯递交了责任书,这标志着湖南第三轮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正式扬帆起航 【详细】
[大化县]精准施策 确保县域经济社会提质发展
4月24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召开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会议全面分析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科学判断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部署下一阶段全县经济工作。县委书记韦朝永要求,提神提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好今年各项工作目标 【详细】
县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管理研究分会31日在北京举办了届中调整会议暨县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专家座谈会。 【详细】
山东助推县域经济利用资本市场转型升级
4月16日,山东证监局与龙口市政府举行签约仪式,正式签署资本市场合作备忘录。山东证监局冯鹤年局长、龙口市政府韩世军市长出席签约仪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