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5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黄彦凝 曹 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本网讯(黄彦凝 曹冰报道)壮剧,这朵壮族文艺奇葩、从草台上唱出来的方言戏曲,循序渐进的从三百年的历史积蓄中沉淀成为了传奇,在她的出生地田林,正为世人展示一场壮剧百年发展的艺术盛宴。

 

IMG_1509.jpg

田林县委书记龙宗福在民俗文化游艺活动上发言

IMG_1515.jpg

民俗文化游艺活动上的壮剧演员

IMG_1530.jpg

壮剧团演员在表演

 

    一场精彩绝伦的展演

    本届壮剧文化艺术节除了精彩的开幕式文艺晚会,还有民俗文化游艺活动、为期6天的壮剧展演活动,田林各乡镇和周边县区业余壮剧团的精彩演出让各界感朋友受到壮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山歌擂台赛,山歌爱好者们同台竞技,用歌声展示壮乡多姿多彩的风情民俗,展现壮乡新风貌。
    开幕式晚会上,尽管飘着零星小雨,广场内热情人们仍然兴趣不减地观看壮剧表演;广场外,不少戏迷沉浸于壮乡民俗盛会里。参与到各项精彩的活动中。
    民俗文化游艺活动中,田林县各乡镇独具特色的方块队展演,更是让人领略了田林的特色文化。该项活动由壮剧方块、瑶族铜鼓舞方块、舞龙舞狮方块、壮族祭瑶娘方块、蓝靛瑶服饰方块、盘古瑶服饰方块和苗族乐器方块组成。约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独树一帜的民俗节庆、美妙动听的民间乐器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族盛事。

 

IMG_1533.jpg

苗族姑娘在演奏月琴

IMG_1517.jpg

苗族月琴表演方队

IMG_1544.jpg

蓝靛瑶表演掷沙包 


 
    一次经济与文化的结合

    节会期间,田林县还举办了特色农业产品展示会,举行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展销评比和灵芝娃娃评选等活动。戏迷们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具有田林各种特色农产品和风味小吃,为各地戏迷带来口味纯正的美食文化。
    田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锑、石油、银、铝、锰等,黄金藏量达150多吨,是中国第二个“金三角”。现有20万亩八渡笋基地,年产干笋600吨以上,2009年被授予“中国八渡笋之乡”之美称。桐油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全县现有油桐林面积60万亩,年产桐油4万吨左右,桐油产品免检出口。以野生灵芝为原料生产的灵芝酒、灵芝口服液系列产品出口国外。中草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少有的“天然药库”,境内有天然灵芝、杜仲、首乌等中草药材1200多种。通过壮剧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更好的把田林的资源和优势宣传出去,从而促进田林的县域经济增长。

 

IMG_1518.jpg

壮族祭瑶娘方队

IMG_1532.jpg

祭瑶娘歌舞表演

IMG_1540.jpg

盘古瑶服饰

 

    一个壮剧历史的探源

    壮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北路壮剧音乐经过历代艺师的改革、发展,至今已有36个声腔。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声音清脆,余韵悠远,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北路壮剧的服装,则是用土棉布为面料,用牛胶调配颜料绘制,图案多具民族风格,有狮、龙、凤、花、壮锦等。戏帽用黄牛皮雕花上色而成。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壮剧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丑、恶,符合壮族人民的道德规范,因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演出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其表演的角色分行主要有生、旦、武、丑等四大行当。
    在大型的民俗文化展演中,也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IMG_1537.jpg

演员伴随着欢快的鼓声跳舞

IMG_1535.jpg

铜鼓展演

    一个民间艺术的传承

    近几年来,为使壮剧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发展,田林县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至2009年,田林县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壮剧文化艺术节,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来宾的参与,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2009年,田林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之乡”荣誉称号,5月24日,又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列为“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此外,《田林县志》记载说:“近代中外民俗学者都称‘木柄瑶’为长发瑶。1929年《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称:‘长发瑶居于去凌云二百里北方之打房圩(今田林平山乡平山屯)……’。木柄瑶自称,铜鼓是老祖宗从古州八万寨运江大石桃迁来时带来的,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清史稿》也可以得知,田林瑶族“木柄瑶”“长发瑶”支系最初并不生活在田林,而是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前后从古州八万寨向西迁徙进入广西来到田林。铜鼓舞也随着民族的迁徙在田林落脚生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田林瑶族铜鼓舞曾经多次到县、市、自治区参加各类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