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莫艳萍 宁国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山歌对唱、壮族舞蹈表演、投绣球、篝火晚会……

  在宜州市刘三姐故乡下枧河畔的马山塘屯,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

  中秋节期间,村民覃永良的“壮人阁”餐馆生意很是火爆,他说:“这两年村里的旅游一天比一天热闹,生意越来越旺了!”

  “十二五”期间,广西推进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旺了旅游,活了经济,富了乡亲。

  农民吃上旅游饭

  马山塘屯是靠特色旅游名村建设,挖掘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旺起来的一个小山村。村屯前的下枧河,流传着望妹石、对歌台、传歌台、定情树等许多关于刘三姐的美丽传说。

  特色名村建设启动后,全屯拆除了30户泥瓦房,改造或建成凸显壮乡风格的农家旅馆,建起民族风情台、休闲垂钓区、河岸竹林、旅游码头、游泳池、停车场等设施,成为乡村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来自南宁、柳州等地的游客一拨接一拨,带火了这个原本寂静的小山屯。

  村民黄金莉说:“忙完农活后,参加刘三姐民俗风情表演队演出,一年有7000多元的收入。”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生态景观优美。专家指出,长期以来,自然村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共同生活群体,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和传承,要靠农村来承担。而这些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

  在特色文化名镇——昭平县黄姚镇,活跃着一支由15名农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他们每天为来自八方的游客表演富有民间特色的地方彩调,成为古镇旅游的一大亮点。

  年过70的古德全说,黄姚彩调是当地的文化瑰宝,他要把这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艺传授给年轻人,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对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的钟惠兰来说,环境卫生不再是件头痛的事。院子里的鸡粪便用水一冲,便直接流到墙根处的洞口,那里与村里的污水处理池相连通。厨房和卫生间也都修有这样的管道,“现在家里再也闻不到废水粪便的臭味了。”

  罗政村今年被正式命名为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与很多乡村一样,过去,罗政村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环卫设施缺失,垃圾乱倒,污水横流。

  针对涉农资源投入分散、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困境,广西名镇名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通过编制乡镇总规、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改善民生和发展产业建设项目。

  在专项规划的引导下,住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文化、卫生等部门实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投放机制,充分整合各种涉农资源,按照菜单式安排资金和项目。

  目前,自治区、市、县三级财政和各部门财政共投入9亿多元,完成900余个项目建设,实现改造一片,集中显效一片。

  各地也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带动各方投入的多元投融资格局,目前已有多个名镇名村与企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社会投资总额预计达到15亿元。

  资源的集中投入,使包括罗政村在内的名镇名村建设加快推进,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便民利民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发展有了“底子”。

  近日,记者走进罗政村,只见郁郁葱葱的果林中,错落点缀着别致的农家别墅,汩汩清流在村中回旋曲绕,景色美不胜收。

  在罗政村,垃圾箱、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路灯、沼气池等环保设施一应俱全,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和农事体验区等也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并建成优质水稻、优质果苗、优质水果、油菜花、基础蔬菜等五大基地,农副产业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兴起。2012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9060元。

  足不出村也能挣钱

  一个聚居着瑶、壮、汉、仫佬等7个民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的大石山区村寨,却打造出“全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的牌子。

  这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定村,以竹藤草芒编织产业为主导,是广西打造的工贸特色名村,他们期盼到2015年,竹藤草芒编织产业出口能创汇超亿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广西特色名镇名村“特”在产业,主打富民惠民牌。根据产业基础和禀赋,打造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四种类型的特色名镇名村。

  “通过政策、财税等倾斜支持,引导名镇名村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特色旅游等服务业,解放农村生产力,夯实经济发展后劲。”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说。

  在大定村,韦小敏既搞种植,又是上班一族。“农活闲下来,就为公司编织,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大定村共有9家规模以上的编织公司,产品经由广交会直接出口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同时,还为大化、马山等周边县的数万农民提供了就业。

  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农村就业,还有效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岑溪市归义镇以工贸名镇建设为契机,开展商贸物流城和专业工贸市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2012年底,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较工贸名镇建设前分别提升60.3%和67%。

  在桂林市秀峰区鲁家村,特色旅游名村建设更是让农村产业多点开花。依托鲁家豆腐文化、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该村规划建设旅游商铺区、特色餐饮区和农家小宿区,推进商居一体化,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从事商业、旅游、手工、饮食等生产,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