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讯 (记者/张冠年 通讯员/杨青)人勤春早。3月25日,记者来到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西围村,许多农民正在田间辛勤耕种。村民洪家爱说:“去年,我们全村加入钦南区年丰水稻合作社后,早晚两造种水稻获得丰收。今年,我们希望再度与合作社合作。”
这是年丰水稻合作社活用“要素模式”的魅力所在——农民出土地、出劳力,合作社出农资、出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合作经营。收成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扣除成本后,利润四六分红,60%分给社员,40%归合作社。
与年丰水稻合作社不同,灵山县“龙三钱”公司董事长王海锋选择“定向包销”模式,在家乡佛子镇组织龙渊香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向种粮农户无偿提供种子和全程技术指导实现定向生产,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包装销售。去年,农民王裕民种香糯20亩,总产量3500公斤,年收入4.2万元。
近年来,钦州市在土地流转盘活农村经济工作中,告别昔日单一的土地租赁模式,探索了以要素合作、定向包销、土地入股、土地租赁、无偿供地、农机代耕为主的多样化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39万多亩,占全市承包耕地面积的23%。
土地流转了,农村经济搞活了,农民钱袋子鼓起来。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土地入股”模式的典范:采取农民土地入股方式,开展“鸭(牛)-蔬-沼”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走环保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去年,该合作社收益112万元,每亩分红1056元,成员亩收益比租赁亩收益增收556元。在浦北县乐民镇乐民、蒙竹、平佳等村委,1000多户农户流转了1900亩耕地给8户能人种植连片果蔗,每年租金达228万元。
更为喜人的是,大批土地流转后,村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禁锢中抽身,有了更多发展选择——或进城务工,或在家创业。去年,钦州市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74万多人。而钦北区大垌镇充分利用钦北附城非公经济带的有利条件,先后规划建设石吉、大井、大垌3个工业集中区,重点建设制药、木器加工等9个产业,吸纳进城务工农民,助推城镇化建设。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钦州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20日,市委中心组召开2015年第一季度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筹谋划、狠抓落实,适应新常态、争创新作为,把今年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市委书记肖莺子主持 【详细】
钦州港区:近千人实现就近就业
为更好地满足节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用工需要,钦州市钦州港区3月以来开展系列“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 【详细】
钦州10万农户“抱团”闯市场
“中华蜜蜂之乡”“中国大蚝之乡”“中国名茶之乡”……这一块块特色农业金字招牌背后,写着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 【详细】
广西工行创新融资方式 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
记者近日从工行广西分行了解到,该行突破传统信贷业务束缚,积极开拓思路,创新融资方式,成功设立了“工银瑞投-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基金”,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中方建设企业——钦州 【详细】
肖莺子代表谈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钦州基地建设
访谈背景:“一带一路”建设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为落实国家领导人“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动互联互通、加强金融合作、开展海上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等倡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