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文彩云 杨 波 李启瑞 梁锡训 甘 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我们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6个月前,李克强总理到南宁市贫困村良庆区那马镇坛板坡视察时指示:“使民生改善,让人民满意。”随后,在自治区党委“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宏大背景下,包含坛板坡在内,南宁市在12个县区各选1个自然村,打造12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综合示范村。5个月前,李克强总理给坛板坡村民寄语:“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带动周边乡村一起加快发展。”近期,本报采访组走进南宁市乡村,全面采访,领略了12只“领头羊”的风采。

  羊年南宁的乡村故事从这里展开——

  共计投入9.34亿元,实施项目359个,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4.69%;

  新增流转土地超万亩,20家农业企业入驻,连片产业化经营面积达5.17万亩;

  ……

  南宁市12个综合示范村,历时16个月后全部建成。

  12只“领头羊”,在羊年之初悄然长成,并发挥了带动作用。今年,自治区政府公布12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南宁市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南宁市良庆区坛板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榜上有名。

  近日,记者分头走访,近距离感受,探寻12个示范村如何破解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民主管理等难题,并形成各自独具特色又可学可复制的经验。

  良庆区坛板坡:

  家门口就能创业

  农民黄司强:“家门口就业,哪个还出去打工”

  3月7日,元宵刚过,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村民黄司强来到村口的百圣美川农业园上班,他担任大棚管理员,月薪近3000元。

  “家门口就业,工资不低,能照顾家人,哪个还出远门打工”黄司强感慨,往年此时,总是挥泪别子,前往广州。

  除大棚管理员,黄司强还担任导游,为前来采摘和垂钓的游客服务。

  3月14日,周末。几十名游客慕名而来,黄司强带游客摘完草莓后,领他们游览村庄。

  村里的柏油路宽敞平坦,一头通往市区,一头与村里的现代农业基地无缝对接。

  漫步这条柏油路,有机蔬菜大棚、铁皮石斛种植园等映入眼帘……回顾身后,215栋青瓦白墙的壮家小楼,在春日阳光中伫立。

  “这样的农村好,这趟春游值!”游客曾女士点赞。

  如今,村里水通路通,4家公司进驻,村民既领土地租金,又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上林县内里庄:

  把企业引进来

  县委书记韦志鹏:“革新经营模式后,村企共赢。”

  和上林县大丰镇云里村内里庄大部分村民一样,周继红拥有“多重身份”,既是云里湖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还是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个体户。

  自上林县引进该公司进驻内里庄,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前3年建设期,村民按入股的土地类型和数量领取补贴,第4年起,即可按照每年1.2倍的增值幅度领取土地股份分红,门票收入则与企业分成。

  此举,拓宽了增收渠道,为100多名村民安排了就业。

  “生态优势配合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参与管理,革新经营模式后,村民致富,企业赚钱,村企共赢。”上林县委书记韦志鹏说,围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把内里庄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可复制的样板。

  西乡塘区忠良屯:

  “美丽南方”名副其实

  区委书记谭良良:“文化经营好了,能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亦容易复制。”

  玫瑰园520亩、水果采摘基地355亩,农家乐10家……今年以来,游客达20多万人。

  距南宁市区10公里,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忠良屯,正由一个文化名村嬗变成休闲农业旅游热点,名曰“美丽南方”。目前,正在申报4A级景区。

  壮族作家陆地的著名小说《美丽的南方》故事发生在这里,地名同书名,而且越来越美丽。

  一本书,一段尘封的土改文化和知青文化印记。几十年后,灵魂附体般焕发生机,吸引各地游客感受历史文化,体验当下幸福。

  “经营文化,能释放市场潜力。”西乡塘区委书记谭良良介绍,示范村建设之初,便注入文化元素,成就了星级景区,带动附近4个村农民全年人均收入从不足8000元增加至1万多元。

  目前,已有数十个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前来学习取经。

  马山县小都百屯:

  在青山绿水中挣钱

  县统筹委副主任覃宁松:“小都百的生态文化就是金矿。”

  4月2日,距马山县城10公里的小都百屯。

  青山绿水,白墙青瓦,宛如度假山庄。漫步村中,观光农业园、水车园等6个文化园区,各具特色。依山而建的小都百记忆展示馆,将壮瑶民族历史文化生动呈现。

  “小都百的生态文化就是金矿,去年吸引游客近10万人。”县统筹委副主任覃宁松说,为发展旅游,县财政投入修建了环河休闲旅游步道、登山健身步道等设施。

  在市场引领下,小都百人、附近村民和相关企业,都开始从生态文化中“掘金”。

  “节假日游客多,一天营业额过千元。”村民韦云说,在家门口开店创业,闲时到蔬菜基地打工,一年能赚6万多元。

  “游客多,竹鼠不够卖!”村民潘耀军搞起了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10户村民加入,去年净赚28万元,年底按协议分成,自己得7万多元,其余每户2万多元。

  兴宁区那安坡:

  花木为媒兴产业

  村委会主任蒙德安:“依托花木园林产业,全村人都在发花木财!”

  “现在‘南国园林第一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3月16日中午,兴宁区三塘镇路东村村委会主任蒙德安已送走了两拨“取经团”。

  蒙德安是路东村那安坡人。几年前,村里老人在家种地,年轻人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仅4000多元,现在翻了几倍。自建设“十里花卉长廊”(核心)示范区和那安综合示范村以来,该村以花木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引进了一批花木种植企业,引导村民和苗木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完成土地流转2000多亩。去年,该村苗木产业产值达2400万元。

  “依托花木园林产业,全村人都在发花木财!”蒙德安家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每年租金20多万元。儿子儿媳妇就近在花卉企业打工学技术,两口子月收入近万元。

  横县仁和村:

  “种”文化兼“种”产业

  村委会主任梁增进:“一边‘种’文化,一边‘种’产业。”

  28处景观石,刻有二十四节气、传统美德典故等;

  20幅主题画,展示月江澄练、海棠幕雨等横州古八景;

  古色古香的牌楼竖立村口,青砖灰瓦房与绿树流水相映成趣;

  走进横县仁和村,浓浓的文化气息,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示范村建设中,我们一边‘种’文化,一边‘种’产业。”村委会主任梁增进介绍,文化是品牌,产业则围绕文化布局。

  目前,仁和村已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土地入股,按五星级农家乐的标准,打造了包括观光采摘、生态垂钓等在内的乡村旅游景区。

  元旦至春节期间,吸引了游客近万人。村民梁胜威以前种桑养蚕,年收入3万元。去年,开始经营农家乐,春节至今收入已近2万元。

  青秀区团岩坡:

  民主参与带旺村务

  村支书黄家健:“民主参与带旺了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项村务。”

  “民主参与,建新楼、住新村,零散耕地小块并大块,让大企业栽葡萄、种高档台湾水果。”3月18日下午,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团岩坡村民韦莲希对来探亲的外甥女说变化。

  这变化,源于“一组两会”村民自治机制。

  “政府编制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村支书黄家健说,至于房子怎么建,土地流转给哪家企业,村民说了算。

  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青秀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小组的核心作用,以户主会为主体,成立了团岩坡11人理事会,通过党小组提议、户主会讨论、理事会执行的“一组两会”村民自治机制,民主管理村务。

  “民主参与带旺了产业、基础设施等各项村务。”黄家健感慨,整村规划重建、发展休闲农村旅游产业等,都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

  武鸣县伏唐屯:

  村企联建旺一方

  村民唐利钊:“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也跟着学到先进技术和市场经验。”

  “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也跟着学到技术和市场经验。”3月17日一早,武鸣县伏唐屯村民唐利钊便到自家果园护理果树。

  他希望,将来自家果园也和村里休闲农业示范区那样,形成规模,带动大家致富。

  1年多前,伏唐屯村引进企业,实行村企联建,创建富安居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种植了3800亩香蕉、500亩火龙果,还有300亩荷塘立体养殖区。

  “土地盘活,企业和村民合力规模经营,才能出效益。”唐利钊深谙村企联建的好处,产业成熟后,会带旺农业旅游。

  唐利钊将自家的30多亩地都流转给企业,自己则连片承包了700亩地,种植10多种水果。他计划在自家果园开辟采摘区,经营农家乐,不仅自己增收,还提供就业。

  邕宁区那蒙坡:

  农旅融合乐农家

  店主孙世添:“农家乐人气旺,得益于农业和旅游的融合。”

  3月16日中午,邕宁区新江镇新江社区那蒙坡的“富实农家乐”人气颇旺。

  “游客到这里听山歌,看风景,吃农家菜,今天已经接待了9桌。”老板孙世添喜滋滋地说,春节至今,平均每天接待七八桌。

  “农家乐人气旺,得益于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孙世添说,建设示范村时,村内规划了土地,做好了外墙、帐篷等基础设施,更主要的是引进了几个农业旅游项目,这意味着商机。

  头脑灵活的孙世添,还把家里的10亩地流转给了村内的农业企业,一边经营农家乐,一边出田出力参与经营,收入五五分成。

  “今年首批西瓜苗已经栽下,参照去年,预计每亩增收4500元。”孙世添说,大部分村民和他一样,土地流转了,收入增加了。

  宾阳县水丽村:

  整合资金做强做大

  村民张展光:“企业大了,直接安排800多名村民就业。”

  水竹相映、桑蚕化丝、稻谷飘香、古院乡风……

  3月18日,走进宾阳县水丽村,乡村田园画面扑面而来。

  不仅景色美,村民收入也高:去年人均纯收入8635元。

  这与整合资金,发展生态工业,息息相关。

  “以前想优化桑蚕产业,发展农业旅游,经费不够,各部门资金无法集中。”该县农业局领导说,示范村建设以来,整合市、县财政各项涉农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共3607.94万元,围绕产业特征,发展种桑养蚕、茧丝加工、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约2亿多元,上缴税款700多万元。“企业大了,直接安排8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张展光说。

  江南区朝阳坡:

  空港区“菜篮子”

  村民农友文:“周边农村也跟着我们一起致富。”

  “在南宁机场吃到的蔬菜水果,就是我们种的。”3月16日,江南区苏圩镇佳棉村朝阳坡村民农友文,边在蔬菜基地劳作边介绍。

  “以前,平均年收入最多7万元,去年我家年突破10万元了。”示范村建设,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收入增长。

  农友文算了一笔账:家里9亩地流转租金每年2万多元;两个儿子、媳妇连同自己,一起给租地企业打工,全年收入增长达50%。

  “空港区‘菜篮子’,为我们的蔬菜贴上标签,周边农村也跟着我们一起致富。”农友文说,村里正在建设集棚室生产、果蔬加工储藏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此外,服务南宁空港区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达2500亩,带动了周边近千农户参与。

  隆安县定典屯:

  村民变身产业农民

  村干部张显倩:“土地全部流转给企业,人均收入是全县的2.2倍。”

  3月19日上午,隆安县定典屯村民卢含彪指导员工给香蕉喷药。

  “以前,一年土地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租金就2万元,外加夫妻俩工资合计8万元。”卢含彪把自家20多亩地流转给金穗公司,自己分片承包香蕉园管理。

  除了定典屯,金穗旗下的农场,还覆盖了周边3个屯。公司统一生产和技术管理,固定农民工分片承包,季节性农民工又受雇于固定农民工,成为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

  “全部土地流转给企业,全部村民都是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是全县的2.2倍。”村干部张显倩说,土地承包权仍属村民,经营权交给企业。定典屯的这种做法已经显示示范效果,除了香蕉生产基地外,去年以来陆续建成有机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四季果园基地等四大农业产业基地。

  当下,南宁市以12个综合示范村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带动周边及全市乡村一步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