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 雷 黎国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钟山县珊瑚镇新民村有个龙岩自然村,路旁古木新树枝繁叶茂,山脚汩汩清泉长流不息,村边潺潺河水环绕而过,村里栋栋新楼错落有致……春末夏初,水声陪鸟鸣,花香伴果香,走进龙岩犹如走进“5D”山水画卷中。

  这幅集视觉、听觉、嗅觉享受于一体的“5D”山水画,是龙岩村民理事会带领村民大搞村屯绿化的喜人成果。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贺州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打造“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一个个百年老村演化出一场场美丽嬗变。

  村事自理,绿化“我做主”

  2月12日,钟山县干部和石龙镇上黄龙村群众一早就来到村中休闲公园,一同挥锹培土,种下桂花、樟树、榕树等苗木270株。按照“谁护绿、谁受益”原则,村民竞相将护理树苗的任务领下来,实现“人树对号”管理。

  劳动过后,村民一片惊喜:原本无人走动的老屋乱地,居然变成了焕然一新的休闲公园。

  “起初,为了建这个休闲公园,村民们可没少拌嘴。”村理事会会长黎家宏回忆,开始时村民们有的担心失去土地产权,有的指望利用老屋土拆旧建新,不太情愿“拆老房建新绿”。

  村民的顾虑和意见,县里来的挂村干部一一听取,记在心上。然后与村民理事会商量,拿出解决方案——通过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危房改造、置换土地等方式,帮助村民明确土地归属和解决建房用地等问题。大家吃下“定心丸”,不但踊跃拆除破房旧屋,还积极义务投工投劳,支持村屯绿化建设。

  村事自理,“理”出一片新气象。钟山县在村屯绿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各村成立生态乡村建设理事会,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让农民当起村屯绿化的“主人”。

  筹资成功,底村有“底气”

  村内路面整洁干净,古老拱桥典雅美观,生态小道风景宜人,香樟公园景观靓丽……这是钟山县凤翔镇底村呈现的新景观。

  “底村变得更美了,底村人底气更足了,出到外面我都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底村人!”底村青年钟正华说这话时,确实一身“底气”。

  凤翔镇村屯绿化十分“接地气”,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探索出“三自一补”模式,采用自筹建设资金、整合“一事一议”“扶贫”项目资金、吸引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捐助等多种方式,使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凭借“三自一补”,底村成功筹到21.09万元资金,村容村貌迅速变样。这一模式很快推广到唐月村、凤凰村、莲花村和上村等地,先后筹到资金67万余元。同时,镇里整合“一事一议”“扶贫”等项目,又筹到20万余元。

  一村一品,亮出“新名片”

  八步区仁义镇万兴村也建了个生态公园。大叔大爷们围坐在古树下,或下棋、或闲聊,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三五成群,或散步、或拍照……

  仁义是个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万善村龙岩掘古溶洞、被誉为信都八景之一的鱼影江村、庙会文化盛行的莲花庵、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中西合璧陶家大院,还有西峦白水风光、天生石佛、渭河古屋群……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俱佳。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建设中,该镇依托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各村特色,整合各部门资源和项目,“量身定制”打造特色村屯。

  现在,仁义镇既有生态村、书法村,又有历史文化村、农业特色村、富裕示范村,戏曲、杂技、诗咏词赋、书法传承等乡土文化也在民间兴起,充满文化品位的生态乡村,更有内涵、更有活力。

  整个八步区都注意把生态保护和民俗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村屯地理条件、自然禀赋和群众意愿,保护特有风光,注重文化传承,恢复古屋、古桥、山歌,留存乡音、乡情、乡愁。

  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结合村庄特色,完善生态乡村规划,打造生态果村、生态古村、生态移民村等“个性化村庄”,形成“一村一韵”新格局。目前,该镇启动9个生态乡村示范点建设,其中白牛、凤岭、上洞等基础较好的示范村建设进展迅速。县里充分利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植树节等时机,组织干部群众到白牛、深坡等村开展大种树活动,按各村绿化目标选种罗汉松、桂花树、白玉兰等树苗2200多株,带动全县村屯绿化掀起高潮。

  贺州市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绿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花果多品种搭配,注意保护古村古树,房前屋后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庭院内外营造微园林,农村面貌迅速改观。按照规划,全市在两年时间内,以990个列入示范点的名镇名村、移民新村、扶贫村、革命老区村等为重点,对所有4990个村屯实施全面绿化,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建设休闲林区、生态小区和乡村绿道,构建“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