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桂林米粉是广西美食的代表,但很少有人知道将桂林米粉店开遍大江南北的是广西天等人。
天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天等人纷纷走出大山务工。新世纪以来,全县45万人有13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创业者先后在全国多地经营1500多家米粉店,创造出打工奇迹。2013年,全县外出务工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8.8亿元,占全县GDP的40%;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9%降至2014年的24.8%。
贫困地区如何摆脱发展制约今年5月中旬,记者深入广西扶贫攻坚第一线——滇桂黔石漠化贫困连片区,探寻事关全面小康成败之战的最新情势。
石漠化腹地的翻身仗
从首府南宁出发,车行向西,就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腹地——广西14个地市级中石漠化最严重、贫困程度最深的河池市。全市石漠化面积达60%以上,561万亩耕地中只有84万亩可以旱涝保收,目前420万人口中84万属于贫困人口。
采访中,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告诉记者,相当长时期内全市处于民贫、县贫、市贫的“三贫”状态。全市11个县市区中7个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两个属于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人均GDP只是广西的50%多一些,人均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广西平均水平的1/3左右。
“十二五”期间,河池市转变扶贫思路,制定出一些因地制宜的独特举措。其一,一把手负责,高位推动。扶贫工作实行市县乡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制,尤其强化基层第一线扶贫力量。选派436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全市436个“整村推进”贫困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1502支“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
其二,规划先行,整体推进。针对县域之间、村屯之间、不同贫困群体之间的条件和致贫因素不同,河池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编制乡镇扶贫规划,再形成县级扶贫规划,进而形成系统的全市扶贫总规划。
其三,五指攥紧,实现政策精准、资金集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级部门扶贫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整合集中。同时,2014年全面完成全市1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确保扶贫攻坚实现动态监测和精准实效。
依靠这些创新机制,2011年以来,河池市减贫速度和扶贫效果明显。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2万下降到2014年底的84万,贫困发生率从38.3%下降到20%,农村居民纯收入从4118元增加到5723元。
摆脱贫困的致富经
如何在经济发展、扶贫攻坚、生态保护和地区稳定等层面做好平衡,唱好一本既能打开全局又符合本地实际的“致富经”,是各地探索的课题。
“农业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绿色特色化。”黄世勇向记者讲了一番自己关于河池贫困山区的“致富经”:河池因农而贫,现实没有全面弃农而富之路。而因农致富,没有农业产业化,绝对走不通。河池全市又处于生态红线之内,产业必须绿色化。绿色化要实现效益、高附加值,不搞特色化,“杀不出一条血路”。
2012年,河池市决定挑选核桃作为“整市推进”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市核桃种植面积从2011年年底的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16万亩。
黄世勇算了一笔账:国内的核桃等坚果产品大部分来自进口,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市场价格均维持在每公斤50元左右。保守估计,现有种植面积的核桃五六年后逐步进入盛果期,每年将给种植户带来30亿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更重要的是,核桃作为耐旱林果非常适合石漠化山地种植。核桃种植规模大且核桃适用广,可以打造完整产业链。
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委会主任赵凤亲也有一本自己的“致富经”。南岭村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区,绝少有经济作物适应这种贫瘠土壤。2013年南岭村与一家农业公司签订30年合同,引种大叶龙竹和马来龙竹。目前,120户村民的4000亩荒地种上了竹苗。
大叶龙竹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且适应高温、干旱、瘠薄环境,四年就可进入高产稳产期,每亩年产鲜竹材5吨至7吨,每吨收购价480元左右。农民与企业按二八分成,120户村民每年能获得200多万元的收益。30年合同期满后,产权回归农民,农民可以再收割竹料50年。据悉下一步,天等县计划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10万亩。
超常举措攻坚“十三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推进,贫困地区脱困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摸底,下一步扶贫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贫困人口分布散而广,广西1.4586万个行政村几乎均有扶贫任务。
二是致富能力普遍缺失。目前所剩绝大多数贫困村,其乡镇企业和村办产业近于空白,近90%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参加的贫困农户只占3%,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新识别的贫困村中,36%的行政村未通水泥路;50%的贫困户未解决安全饮水,38.7%的贫困户存在饮水困难;21%的贫困户住房是危房,还有很多未通电。
四是发展受生态和资源限制明显。贫困户多生活在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受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等政策导向,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比广西平均面积低0.35亩,近6万贫困户无耕地、无林果、无水域,超过1/4贫困户“靠天吃饭”。
基层干部建议,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清除一切不利于当前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贺巴高速这两段路将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
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准,S30贺巴高速公路都安澄江至大化百马段、大化羌圩至巴马段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现公告如下: 【详细】
南宁新增“良庆百香果”地理标志商标
6月24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良庆百香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南宁市第9件地理标志商标。 【详细】
崇左市优秀人才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崇左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 【详细】
红色游火爆,端午假期广西接待游客超1242万人次
假期里,合浦县海丝文化遗址公园内的硫华菊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林启波摄 6月14日,龙胜马堤乡里市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姑娘节”,苗族同胞开展背媳妇等民俗活动。 吴生斌 张水秀摄 假期里,在 【详细】
西江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释放生态红利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命河田园风光(2016年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社南宁6月10日电 在广西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变得清澈。 公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