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厄根底村利用20元人民币“背景”发展旅游,成为被一座山改变的村庄。
阳朔村落里即将坍塌的泥巴房,经过精心改造后,成为价格超越五星级的高档特色宾馆。
▲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图为甘甲村的村民将南山萝卜外运。
通过产业转型,柑橘种植,铁坑村建起了一栋栋小别墅。
新闻背景
乡村的建设发展,其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变革的本身又在于产业的培育。如何根据当地资源,因地制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成为“十三五”期间地方政府的一大任务。
阳朔乡间即将坍塌的泥巴房被改造成特色宾馆,价格超越了五星级酒店,带动了附近村落的发展;龙胜偏远山区的甘甲村,通过持续扶贫,种植厚朴药材,高山西红柿、萝卜,村落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而漓江边的小村落阳朔兴坪镇 根底村,灵川县大山深处的铁坑村,都通过旅游和产业转型,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这些村落的发展,在桂林具有一定的代表,对于当前实现精准扶贫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乡村特色宾馆的开发,改变了漓江边一个个村落的发展乡间残破的泥巴房被改造成宾馆,其消费超过五星酒店,带动了当地村落的发展
“惊艳!阳朔深山里的几座残破农舍,改造之后堪比五星级酒店!”最近一段时间,这条微信几乎在微信朋友圈里传疯了。这条微信是讲述桂林阳朔乡间残破的泥巴房经过修缮改建后。成为超过五星级酒店的高档宾馆的故事。因为这些特色宾馆在乡间的风靡,带动了遇龙河畔像骥马村、矮山门村、旧县村等村落跨越式的发展,一个个贫穷村因此脱贫致富。
说起把农村的泥巴房和古民居改造成高档酒店,还有些板路呢。
2000年前后,一位荷兰人在阳朔镇骥马村委朝龙村把当地的泥砖房改造成酒店,叫荷兰饭店,提供住宿,并供应西餐和当地土菜。以后相继出现的几家由泥砖房改造成的酒店,都受这家饭店的影响。
这些酒店都是利用桂林农村以前的泥砖房进行改建,将水电进行内部处理。院落里种植各种花木,用石板和碎石铺地,还在墙上开了好多窗子,解决了以前房屋采光不足的问题。
房屋内部大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增加了卫生间和洗漱设施。由于开了窗子,房屋内部显得很明亮。内部装饰上,墙体的处理尽可能地保留泥砖的原貌,部分进行了修饰。屋内没有电视,有用当地各种农具及日用品做成的装饰,简约不奢华,保留了当地特色又富于文艺气息。
从酒店的整体布局来看,房屋的庭院里都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搭建了石凳和凉亭,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格局。
在荷兰饭店附近的遇龙河旁的大片稻田旁,另外一位荷兰人建起了跟荷兰饭店相似的格格树饭店,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格格树饭店之后,紧接着便是南非人“疯子鹰”在白沙镇旧县村遇龙河畔开设的秘密花园酒店。他的故事被人拍成纪录片,获得国际大奖,广为传播。
旧县村的村民告诉记者,“疯子鹰”2000年前后就来到了村子周边,慢慢地在摸索中建起了酒店。“疯子鹰”本人学过建筑设计,因而在房屋的改建和设计上极富于艺术气息和建筑特色。改建酒店后,“疯子鹰”大力营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今,无论是在遇龙河畔,在阳朔的十里画廊景区,还是在月亮山,抑或是恭城、灵川、灌阳等地,老房子酒店的开发风靡桂林,带动了当地村落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的扶持培育,让偏远村落实现发展变迁进行精准扶贫,精心培育产业,让偏远山区经济得到发展,为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提供根本保证
“一条蜿蜒的四级公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中。两边连绵起伏的山上,生长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摇钱树’——— 药材厚朴。山谷下部的一块块梯田中,背着背篓的村民一边唱着山歌,一边采摘又大又红的无公害反季节西红柿。在山顶的草地上,到处牛羊成群。而在山坡的一块块洼地,村民正在采收无公害反季节萝卜,一辆辆装运西红柿、萝卜和药材的卡车,来往穿梭在一个个小山村……”
如今,对于甘甲这个地处龙胜北部的小村子,有人用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来形容这个村的产业:从山谷到山顶的洼地上,依次种植着西红柿、厚朴药材树木,还有反季节萝卜。
谈起甘甲村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已经70多岁的村委原主任沈伟娓娓道来。
甘甲村位于伟江河的源头,山高水冷,常年多雾,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当地群众很多外出,吃的粮食一直靠国家救济。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开始引导当地村民种植厚朴药材。到了2000年,村里厚朴药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当地政府看到群众的积极性这么高,找到了一条致富路,便给予了提供树苗、发放种植补贴等各个方面的扶持。目前,整个伟江乡种植厚朴药材已经达到5万多亩,光是甘甲一个村委就有2.5万多亩。
但广大的土地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1997年,村里引进一家蔬菜公司开始在小南山种植萝卜。结果,山上松软的沙泥土,高寒山区气候,种出的无公害萝卜又大又脆又甜,亩产达到8000斤。
除了种萝卜,村里仅有的250亩水田都种上了高山西红柿。由于高山气候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西红柿的品质好,硬度和光泽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特别适宜运输,很受市场欢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甘甲村已经形成了高山上的药材厚朴种植、山谷梯田的反季节西红柿种植、山顶的牛羊放牧和萝卜种植等产业。
如今,甘甲村已经成为伟江乡经济的领跑者,人均收入超过了龙胜全县的平均水平。目前,该村正在实行产业转型和进一步的加工。对于很多贫困山区农村来说,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修缮,才是贫困山区群众生活人居改变的根本。近年来,桂林向众多山区村落派驻了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帮助村庄实现产业培育,改善基础设施,诸多像甘甲一样的村落实现了各方面的发展。
依靠风景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村落经济发展依托当地自然、人文、矿产旅游资源,进行资源开发,让当地村落和群众生活提升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群山环绕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淌出来。山脚下凤尾竹摇摆,江面碧波如镜,山倒映在江里,重重叠叠,仿佛倒生在水里。江面上,一个划着竹筏、戴着斗笠的渔翁顺江面缓缓而下。
这一幅画面就是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贰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选取的是阳朔县兴坪镇大河背村右侧的风光。从20元的背面可以看出:在漓江的左岸,有一个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绿色小岛。岛的四周竹林环绕,果木成林,背面矗立着秀丽的骆驼峰和田螺峰。
毫无疑问,20元背面的这幅风景图画,让桂林山水成为了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漓江之滨,群山对岸的山厄根底村,是观赏这幅壮美山河图特别是图画中最大的那座“元宝山”的最佳位置。15年来,也就是因为20元背面的这幅背景图画,让山厄根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2000年前,位于漓江边的山厄根底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人多地少,村民只能养一些家禽,种一些柚子带到市场上去卖,得钱后买米度日。
2001年前后,当地村民郑远忠了解到,20元钱的背景图案就是山厄根底村对面的风景。
郑远忠回忆,当时村里知道这条消息的人并不多。但是,很快,很多游客拿着20元面值的钱,找到了山厄根底,与元宝山拍照,村子很快被很多游客所青睐。
2005年,郑远忠开始把自己家的住房改成客房,住宿收费每天50到60元。山厄根底村虽然有元宝山,但没有码头,从桂林坐船游览漓江的游客和坐竹排的游客直接在兴坪码头下船,这一部分游客中来村里的不多。
山厄根底村村民便想着如何让更多的人来村里旅游,把生意做得更大。2008年,村里筹钱修建了16米宽、350多米长的大码头,成为当时漓江沿岸村民自发修筑的最大码头之一。
码头修好后,来山厄根底村的游客量大大增加。如今,山厄根底村9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建起了楼房,有20多户人家搞起了农家乐,村里人或是划竹排,或是搞接待,都捧起了旅游饭碗。
山厄根底成为名副其实的因为旅游发展而建起来的村子。其实,在桂林像 山厄根底这样依托旅游发展起来的村落还有很多。如灵川的秦岸村、化眉弄村,龙胜龙脊镇的大寨、小寨村、白面瑶寨等,都是依据当地资源产业,对村落进行开发建设,村民由此走上致富路。
实施产业转型发展,大山深处一幢幢别墅拔地而起“葡萄新村”、“柑桔新村”的脱贫之路,都是通过产业培育,寻求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了新村的建设
巍巍奔塘山是灵川县大境瑶乡铁坑村的靠山,洞大公路像一根银色的飘带缠绕在奔塘山的山腰上。记者一行人走进铁坑村这个有180多口人且群山环绕的小村庄时,眼前的铁坑村42栋别墅被村前屋后满山遍野的柑橘园包围着,溪流潺潺,景色秀美。
很难相信,在距离灵川县城10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能见到这么一片别墅群;而在十几年前,这里的群众还都住在一栋栋木屋里,经济贫穷落后,为过日子发愁。
谈起铁坑村的发展,村干部李良发感慨良多。
1998年,乡党委、政府号召群众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当年村民李金旺、谢盛斌、李满力等10多户人家积极响应,每户腾出约两亩水田试种夏橙,三年后开始收果,亩创产值超5000元,是种水稻收入的6倍以上。柑橘种植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至2006年,村里几乎所有的水田、耕地、山坡全部用来种植柑橘类水果,当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500元以上,成了灵川县响当当的水果村。
恰逢2008年雪灾,让村子“受伤不轻”。经过仔细考察村里的实际情况后,村里决定拆旧建新,充分利用原来村落形成的地形条件、根基及地理位置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户型、统一供地、统一建设、统一公共场所”的办法建房。2009年冬,村民李金旺、黄香政等首批10栋别墅楼拔地而起。
随后在县、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村里的文化娱乐室、灯光球场、太阳能路灯、绿化美化、进村道路硬化扩宽、环村水系等项目建设相继完工。
通过产业培育,寻求经济发展来推动新村的建设。以这种方式,桂林先后建成了像恭城的红岩屯、大岭山屯、社山屯,阳朔古板村,兴安的大凸村、黄毛坝村,荔浦的两凉屯等为代表的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有特色、生活水平高的新农村,铁坑村的建设模式是桂林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贺巴高速这两段路将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
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准,S30贺巴高速公路都安澄江至大化百马段、大化羌圩至巴马段于2021年7月1日通车试运营,现公告如下: 【详细】
南宁新增“良庆百香果”地理标志商标
6月24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良庆百香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南宁市第9件地理标志商标。 【详细】
崇左市优秀人才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崇左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 【详细】
红色游火爆,端午假期广西接待游客超1242万人次
假期里,合浦县海丝文化遗址公园内的硫华菊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林启波摄 6月14日,龙胜马堤乡里市村举行一年一度的“姑娘节”,苗族同胞开展背媳妇等民俗活动。 吴生斌 张水秀摄 假期里,在 【详细】
西江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释放生态红利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命河田园风光(2016年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新华社南宁6月10日电 在广西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变得清澈。 公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