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111个“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助5万残疾人脱贫
“阳光”普照残疾贫困家庭
4月18日一早,贵港市港北区厚其养殖场40岁的肢残人士李秀宁,推着饲料车给栏里的鸡喂饲料。这个工作让李秀宁每月可从同样是肢残的老板那里领到1500元的工资,是个美差。
这是自2012年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以来,贵港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带来福音的一个画面。“这个项目依托种养大户,通过购买服务建设基地,除安置一批残疾人就业外,还向周边贫困残疾人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每个基地至少辐射带动周边100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贵港市残联理事长李恒兰说。
贫困残疾人家庭因受劳动能力限制,往往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贵港有残疾人39.6万人,其中贫困残疾人有2.1万人。送哪些生产资料给这些特殊人群,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做得到、并能持续有收入该市残联费尽心思。第一年,平南给贫困残疾人家庭送去25对种鸽,并进行养鸽技术培训,有实效但不理想。2013年改为送蛋鸡,每户蛋鸡39只,还有鸡笼和150元的饲料费。“六陈镇残疾青年潘晖,通过鸡生蛋、蛋孵鸡,精心护理,2014年卖了几批鸡,收入过万元。”平南县残联理事长吴日娟说。然而,养蛋鸡也有技术要求,绝大多数残疾人做不到像潘晖一样。该县残联几经考察,2014年确定改为送肉鸡,“养肉鸡不需要干重体力活,对技术要求也不高。”
这一模式让一些头脑精明的残疾人很快走上致富之路。港北区根竹镇患有夜盲症的韦巨周在“阳光项目”扶持下饲养肉鸡,春节期间卖阉鸡2000只,收入20万元,一举脱贫。
“阳光项目必须公开透明,特别是资金管理要严格把关。”李恒兰说,自治区财政厅请来的第三方评估公司,评估后给贵港打出了高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贵港严格按照自治区相关管理办法来运作。在项目选择上,多个申请项目经调研比较优化后才确定,同时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广西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4年来,全区已建成111个助残扶贫基地,5万多残疾人直接受益,实现脱贫;辐射带动5万多户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记者唐正芳 通讯员陆宏夏 樊盼盼)
■要闻速评
助残扶残重在因人施策
江曦茜
同一片蓝天下,有一些家庭却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入,天空蒙上了“灰”。“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着眼于解决这些家庭的困难,通过产业带动,让他们脱贫致富。贵港市在项目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助残扶残要让残疾贫困家庭看到“阳光”。做到这一点,最主要是保证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拥有和普通人一样谋生的能力。肉鸽、蛋鸡、肉鸡……贵港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针对残疾家庭的特点,选择最适合他们操作的产业,让他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改变现状。“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保证他们收入的同时,也让他们找回自信,实现个人价值。
扶残助残要有“阳光”途径。从选定项目,到审核评估、程序都应齐全、规范,资金管理严格落实、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只有做到项目运作让社会放心,让残疾贫困家庭安心,才能真正发挥“助残扶贫”作用。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兴宾区]八百残疾人脱贫
“去年10月,在兴宾区残联的帮助下,我免费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现在开了家电维修店,生活有着落了!”4月22日,来宾市兴宾区七洞乡地川村残疾人韦方烁说。 【详细】
[罗城县]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实施“绿色”扶贫开启致富新篇章
“兼爱山青水秀,白鹭流连忘返!”4月24日,雨后初晴,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甘逢村田野上,一群群白鹭或在春耕的田间悠然觅食,或三五成群振翅翱翔,怡然自乐。正在田间耕种的村民何生告诉笔者,推进“绿色”扶贫,醒了山头,美了乡村,来了群鸟,乐了民心……这是罗 【详细】
[金城江区]探索建立“四项机制” 力助扶真贫真扶贫
近年来,金城江区坚持把精准扶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探索建立“四项机制”,力助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积极破解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详细】
[龙州县]以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工作
“板省农家乐、洞埠草莓园……”这些响当当的乡村“旅游品牌”,不仅在龙州县家喻户晓,而且深受崇左市、南宁市等游客的青睐。 【详细】
环江龙岩乡:依靠产业“造血” 开辟致富道路
“送吃送喝不如送项目,给钱给物不如给条路。扶贫不是目的,为群众提供今后过上幸福生活的动力之源、实现致富奔小康才是我们的追求。”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乡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达成的共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