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 来源:河池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96961468198800553.jpg

都安县永安乡永吉村银一屯的澳寒羊养殖基地。

 

 

  80多年前,左右江革命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并迅速蔓延,百色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在中国革命史上,河池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80多年后,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老区河池又有一份新的使命:作为广西乃至全国扶贫的主战场,今年20万人要脱掉“穷帽”,4年内69万人要拔掉“穷根”,这同样是一场没有硝烟、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河池上下以决战的姿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数万干部进山入弄,胼手胝足,精准找“贫”,开路搭桥,规划产业,每一步都匍匐前行,每一划都力透纸背……

  立下愚公志 誓啃硬骨头

  山多、地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河池不得不面对的市情。

  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钟声已“滴答”入耳,河池的脱贫攻坚等不得、拖不得,更慢不得。

  1月4日,今年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就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大会。“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足的勇气、最优的作风、最强的力度、最硬的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在会上铿锵立誓。

  今年2月,河池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下设综合协调、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基础设施等10个专责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各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或政府副市长担任。从各个单位抽调来的50多位业务骨干组成“精兵强将”,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老区风劲鼙鼓急。市委、市政府决战脱贫的号角一声令下,全市4万多名干部背起行囊,走进千山万弄,或结对帮扶,或安营扎寨,沉下身子,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7月4日,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乡永吉村,一场大雨之后,天空放晴。刚刚从市里开会回来的市政府办驻永吉村“第一书记”黄惠新,在匆匆扒了两口饭后,立即赶到梁永强等贫困户家中,询问他们玉米和桑叶有没有被淹,养蚕有没有受影响。

  在当驻村“第一书记”的8个月时间里,习惯坐机关的黄惠新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在“跑”:全村16个屯,分散在山山弄弄里,最远的屯要走两个小时,想要摸清贫困家底,得不停地“跑”;走部门要项目、资金,做好产业规划,得不停地“跑”;甚至每次回家,也都来去匆匆,“跑”态毕露。

  但黄惠新也“跑”出了成效:驻村以来,他争取到部门和社会资金500多万元,在村里实施了一批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书记”。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45807名干部与176752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实现干部精准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为下一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短”结合 抓牢扶贫产业

  7月3日,天峨县八腊瑶族乡八腊村大房子屯,农妇郑少迷一大早便来到自己的果园劳作。过不了多久,她的珍珠李就要上市了。

  虽然经过两次暴风雨的侵袭,但由于管护及时,今年郑少迷的珍珠李丰收已成定局。去年她的15亩珍珠李产量约11万斤,收入48万元。今年产量将超过12万斤,收入超50万元。6年前种下的珍珠李,如今成为郑少迷一家的“摇钱树”。

  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目前,天峨县的珍珠李已经发展到10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产值1.2亿元。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69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7.2%。

  在脱贫攻坚战中,市委、市政府着重于长远之道,坚定不移地发展一批生态产业,让生态产业成了有源活水。全市狠抓核桃、桑蚕、食用菌、糖料蔗、蔬菜、经济林、特色水果等10大长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特别是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核桃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16万亩,河池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产业基地。

  对于两三年预脱贫人口,我市成立了145支产业脱贫专项工作队,组织工作队员2763人深入贫困村开展产业脱贫工作,实施一批“短平快”产业项目,力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漂亮的板房、整洁的地板,如果不是偶尔传出的“咩咩”叫声,你绝对想不到这里是一个养羊基地。这个令人称奇的养羊基地坐落在都安县永安乡永吉村银一屯的半山坡上。

  7月4日,记者在基地看到,一百多只澳寒羊摇头晃脑,争食草料。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自4月初基地建成、70只孕羊进场后,短短两个月,已产下68只羊崽。羊崽半年即可出栏,由专门的公司回收。目前他们正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养殖澳寒羊千只以上。

  永吉村在脱贫攻坚中,根据本地玉米秸秆多、草木丰盛的特点,引进实力雄厚的合作社,建设现代化的养羊基地。60户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年将获得不低于4000元的固定分红,走出一条“资金跟贫困户走,贫困户跟项目走,项目跟合作社走,合作社跟市场走”的脱贫新路子。

  针对产业发展中资金紧缺的问题,我市积极利用政策,全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评级授信15.2万户,授信金额58.21亿元,贫困户平均授信金额3.82万元,获得贷款证贫困户27596户。

  连片开发 紧抓脱贫“牛鼻子”

  贫困人口散落在3万多个自然屯中,“碗一块,瓢一块,一顶草帽盖一块”的耕地资源现状,让河池的脱贫攻坚尤为艰巨。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非常之时须有非常之策。

  在扶贫攻坚中,市委、市政府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变“点式开发、点状发展”为“连片开发、连片发展”,集中力量支持连片贫困的村域、乡域、县域整体推进开发扶贫工作,率先在广西探索实施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建设、“整乡推进”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和连片推进旅游开发扶贫示范基地建设。

  搬到新村、住进楼房、耕有水田、种果致富……这种安居无忧的生活,放在以前,是“刨”了近30年黄土的农民葛现露想也不敢想的事。

  葛现露今年50岁,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新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的“老家”,就是环江大安乡的可爱旧村长洞屯,坐落在两座山坳间的一块凹地上。可爱旧村共有35个自然屯,其中最小的屯仅有两三户人家,最多的也不过八九户,全村470多人只有98亩耕地,靠种玉米、红薯维持生活。

  201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把大安乡确定为全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点,对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配套,形成连片开发,做到每家每户有致富产业。

  可爱村的搬迁,便是得益于这一政策。可爱村移民搬迁安置后,通过种植红心香柚,在原居住地种植核桃,结合劳务输出和生产可爱生态豆腐、米酒以及进行旅游开发等途径实现脱贫致富。到2015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2元,与2011年搬迁前的2092元相比,人均增收2920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413人减少至2015年的22人。

  目前,环江在可爱村实施的“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双轨并行的扶贫生态移民“双土安置”模式,已经在各乡镇逐步推广,并成为全广西乃至全国的典范。全市涌现出环江“毛南家园”、都安“进城农民创业园”、大化“移民新城农民工创业园”等一批极具特色的移民安置点。

  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第一批11个“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已实施3206个,竣工项目2451个,完成整合各类资金22.98亿元,有力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