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罗银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有市民和社会人士建议,应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当前养老机构是否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关部门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记者近日就此开展了走访调查。

  重负之下探索新出路

  “请问是潘阿姨吗……最近身体怎么样,天气炎热请注意防暑降温。”近日,在万秀区云家庭服务中心话务室,工作人员通过电话问候万秀区工厂一路居民潘惠珍。潘惠珍今年72岁,加入万秀区云家庭服务平台后,可享受到许多养老服务。

  民政部门有关数据显示,梧州市于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8.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老城区万秀区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更高达20%,属重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万秀区创新推出了“云家庭”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建立云家庭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的模式运行,以服务热线及智能救助终端为纽带,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健康咨询、家政养护、预防走失等多项服务。

  梧州市云家庭服务中心于去年成立,并列入2015年、2016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发展用户17000多户,加盟服务商家600多家。

  社会力量介入仍薄弱

  虽然有关部门创新推出多种养老服务方式,但面对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养老”担子还是相当沉重。万秀区民政局副局长黄燕玲介绍,目前该区共有14家养老机构,多是小规模的疗养院、养老院,即使建成云家庭服务平台,养老服务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发展。

  记者近日走访大东上路、五坊路、新兴二路的多家养老机构获悉,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规模小,设施条件简陋,功能结构、服务水平落后,整体入住率在60%~70%,而且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存在文化素质、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大东上路某疗养院院长孔女士介绍,院内住了“三无”老人及自费老人共40余人,剩下一半的床位基本闲置。院方曾考虑过搬迁疗养院,但因资金、选址等题,疗养院开办至今还在狭小街巷租用居民楼,也无力投入更新设施。

  市民政局福事科负责人介绍,我市养老机构以民办的为主,分布不均、数量不多、规模偏小,新旧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场地难扩、设施老旧等问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年龄多在45岁以上,文化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高。”该负责人表示。

  整合资源满足多元需求

  面对梧州加速“变老”的现实,市政协委员程延进提出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应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扶持力度,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着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

  “当前我市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老年人养老还停留在‘吃饱’、简单护理阶段,较少涉及老年人精神、护理、心理、医疗等方面。”程延进说。他建议,民政部门应结合医疗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培养专业的管护队伍,满足老人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养老需求,让老人不仅“物质吃饱”,还要“文化满足”。

  市民政局福事科负责人表示,为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关部门将梳理出台养老服务业配套政策,落实养老服务业优惠政策,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同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产业,打造西江生态养老产业带示范区,并利用好岑溪、蒙山“长寿之乡”品牌,探索“候鸟养老”模式。“接下来,多部门将协调联动对部分老旧养老院改造升级,争取到202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的目标。”该负责人表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