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9日 来源:来宾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引导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

 

  兴宾良塘扶贫工作队入户调查。

  高新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致富。

  象州喜力葡萄成致富果。

  金秀茶叶示范基地。  

  象州引导贫困户种植砂糖橘。

  义工帮助合山贫困户摘桑叶。

  2014年“幸福家园•绿色金秀-全国志愿者生态扶贫植树交流活动”公益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兴宾桥巩为贫困户送优质油茶苗。

  忻城北更创业青年在给种羊喂牧草。

 

 

 

 

  《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立好愚公志,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16-2018年每年减少7.5万贫困人口,2019年减少4.3万贫困人口,实现27.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忻城、金秀、武宣县和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的目标。

  兴宾区良江镇权村因残因病致贫的特困户李良合,于今年4月通过危房改造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安心房。不仅如此,她还加入了村里的螃蟹养殖合作社,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此外,政府还为她解决了低保问题。

  2011年以来,像李良合这样顺利脱贫的群众,我市共有31.7万人。一年好开局,五年好发展。5年多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以减贫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逐步补齐全面同步小康的“最大短板”。

  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9万人减少到27.3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市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6.34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明显加快。

  高位推进 合力攻坚改善民生

  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制约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2015年底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市农村仍有27.3万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一日不脱贫,建设小康社会无从谈起。

  近年来,特别是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市连续几年开展为民服务“三万三进”活动,市四家班子领导及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着问题,走村入户,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一系列密集调研,足迹遍布贫困村。

  干群的深入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加强扶贫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来宾市“十二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来宾市“七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方案》《来宾市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度。市、县、乡、村四级都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构,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力量,实现了“市有领导小组、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目标。

  随后,一场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各种政策文件出台落地,贫困“政策大礼包”不断派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一系列有效举措,犹如一套套“组合拳”密集打出,落实到贫困村、贫困群众。

  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我市连续数年开展定点帮扶。市四家班子领导、市直及驻市中直、区直各部门分别联系全市156个贫困村,实现全市156个贫困村处级以上单位定点帮扶一次性一定五年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参加定点扶贫的市直单位164个,共帮扶59个乡镇142个贫困村,帮扶总资金达1.84亿元,受益群众达2.98万户11.92万人。目前,全市“十三五”期间的247个贫困村都安排有定点帮扶单位,并分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实现帮扶全覆盖。

  大胆创新 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近日,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委大窝村推出“冰兄文化”乡村旅游“农家饭·票”,让这个贫困村着实火了一把。该村的“农家饭·票”在八桂游旅游平台网上热销,平均每天销售1000多张。

  “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村里游玩,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大窝村14户贫困户实实在在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

  在扶贫开发政策的惠及之下,近年来,大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宜居名村、特色名村。

  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让村子美起来、群众富起来。近年来,我市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从试点到推广,从雏形到模式,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总结,点面结合推出了诸多符合实际的扶贫开发模式:象州在瞄准贫困对象、选准扶贫项目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做到连片规模化经营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统一,既实现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又确保了产业的规模化效益。金秀大胆实行基础设施项目“票决制”,有效实现项目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既节约了开支,又确保了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象州、合山推行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的模式发展水果种植和澳洲坚果产业,贫困群众可通过产业收益进行分红,增加现金收入,逐步脱贫。

  走进兴宾区迁江镇雷山村安置小区,仿佛走进一个现代化的商住小区。“过去我们村是有名的光棍村,现在别村的姑娘抢着要嫁到我们这里。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是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雷山村的李文章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以前,雷山村500多名群众生活在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深山里,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2012年,我市启动雷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雷山村全村人全部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建好的现代化小区。

  雷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启了我市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来宾模式”。该项目通过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方式,真正让大山深处贫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扶贫搬迁“挪穷窝”。近年来,我市大胆探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四种新模式”,即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搬迁安置、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扶贫易地搬迁。通过这几种模式,目前,全市共搬迁172个村屯,安置5406户26276人,有效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来宾模式”。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近年来,我市把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产业扶贫、扶贫培训、扶贫搬迁、定点帮扶、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但最重要的则是要实现“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最终目标,而产业扶贫,正成为我市扶贫攻坚最有效的“利器”。

  在产业扶贫方面,5年多来,我市大力发展桑蚕、茶叶、水果、肉牛养殖等重点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逐步形成了“忻城和象州-种桑养蚕、金秀-石崖茶和水果、武宣-水果和肉牛养殖、合山-澳洲坚果种植、兴宾-水果和甘蔗种植”为主导的扶贫重点产业格局。经过努力,全市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植产业8.97万亩,完成低产改造6.1万亩,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带动贫困农户8.3万户,受益人口达25.6万人。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扶贫是我市扶贫工作的重头戏。2011年以来,全市筹措资金5.82亿元,新建、修建、改扩建村屯道路项目507条1079.16公里、独立桥梁76座,解决了29.8万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建各类人畜饮水工程305处,解决了22.4万人及14.1万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切实改善,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组组有力的数据,见证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历程。

  迈进“十三五”,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眼下,全市上下扶贫攻坚战犹酣,正凝心聚力赶走贫困这个来宾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拦路虎”。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27.3万人脱贫、247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的总体目标,认真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

  为确保今年脱贫目标的完成,我市狠抓精准帮扶,实行“挂图作战”。市、县、乡、村四级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绘制脱贫攻坚线路图,挂图上墙,实行“挂图作战”,清单管理。特别是今年预脱贫的37个贫困村都制定了具体的脱贫工作计划方案,每个村都落实有帮扶领导、帮扶单位和具体帮扶负责人。同时,完善精准帮扶材料,做到“一村一档”“一户一册一卡”,这场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茶开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