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一贯倡导的工作方法。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每次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调研,都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现选登彭清华同志撰写的几则扶贫调研纪事,这些生动朴实的文字,不仅再现了扶贫一线真实鲜活的场景,还反映了源自实践的思考和经验,给人以启发。
桥马村的脱贫之道
(2016年7月5日,百色市田阳县五村镇桥马村)
7月5日下午,我第3次来到田阳县五村镇桥马村。桥马是我到广西工作后的第二个扶贫联系点,第一个联系点是相邻的那满镇露美村。这几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包括露美村和周边新立村、百敢村、宝美村、合力村在内的露美片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3877元增加到2015年的6496元,群众基本都脱贫了。考虑到露美片区发展已经上了轨道,2015年9月,根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我把“十三五”扶贫联系点调整到临近露美但自然条件更差一些的桥马村,主要是便于两边兼顾、促进片区协调发展。
桥马地处田阳县南部大石山区,平均海拔约500米,耕地少而散,大部分属石头堆里的“插花地”。全村326户1211人中,有贫困户103户、贫困人口388人,贫困发生率达32.03%,村屯道路、人畜饮水、住房条件等都比较差,是自治区一类贫困村和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村。
把点定下来后,我来过桥马两次。第一次是去年9月28日,主要是了解村情、摸清底数。第二次是今年春节前夕,主要是与村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梳理脱贫思路和落实帮扶措施。这次到桥马,才相隔半年时间,看到村里已经开始变样,新修的水泥路宽敞平整,道路两旁都种上了树木,村里村外干干净净,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观。更可喜的是,村里找到了发展产业的新路子。
像桥马这样的山村,山地面积大,但比较贫瘠,以往村民种点玉米,养几只鸡,一两头猪,主要给自己吃,形不成商品。年初,村里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和社会资助,盖起了几栋鸡棚,引进公司提供服务,鸡棚承包给贫困户去饲养,收入就大大增加了。我走访了贫困户赵福棉家,他负责1栋鸡棚的养殖管理,在公司确定的一个培训周期(18个月)内,可以饲养4300羽蛋鸡,每羽蛋鸡纯利润约18元,按成活率、商品率96%计算,总利润达74304元,一家3口人均月增收1376元。这样算来,老赵家不只是脱贫,还能迅速致富了。
当然,不是每个贫困户都能管鸡棚,发展养殖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据村干部介绍,村里的肉羊养殖也搞起来了,他们选定片区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田阳县大琅山牧业公司的帮扶对象,贫困户用申请到的5万元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作为资本入股,每户每年可享受公司固定分红5000元。有条件的户,还可以由公司提供猪崽羊羔牛犊自己饲养,公司统一提供饲料和技术服务,出栏时由公司统一收购,收入也不菲。肉羊、肉牛养殖还催生了种植牧草产业,目前群众种有近400亩牧草,按每亩年产12-15吨、每吨200元售价计算,每亩年收入有2400-3000元,比起种玉米来,收益好多了。
其实,扶贫有如登山,不去付出,走投无路;路子通了,一通百通。桥马片区扶贫工作队是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等单位派出的,有3名工作队员,都兼了贫困村第一书记。他们工作很努力,整天吃住在村里,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到各企业单位“烧香拜佛”请求支持。他们引进广西经华能源公司帮助下巴屯19户贫困户搞屋顶光伏发电,户均投入2.4万元。今年6月并网发电后,每户每月发电量280度上下,每月收益可达250元,一年下来就是3000元。项目建成后统一移交村委会管理运营,村里也有了一点集体收入。尝到甜头后,他们又在联系企业资助,准备再给周边80多个贫困户也安上光伏发电。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100来个贫困户的稳定收入了。
桥马还有一件新鲜事,就是发展农村电商,建起了“空中农贸市场”。自治区工商联帮助引进了一个农产品空店收购点,以高于市场批发价的价格收购村里的农特产品,县财政补助运费,送到南宁市社区空店销售。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将农民分散种养的家庭农产品,集中起来进入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得实惠;二是城里人足不出户,就能吃到乡下人平时“自己吃的”绿色食品,那感觉完全不一样。村民们喜形于色,说这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吧
从桥马的情况看,脱贫之路千条万条,产业扶贫还是第一条。
“一户一册”回头看
(2016年9月27-28日,崇左市天等县)
在全区贫困户推行“一户一册”已经两个多月了,工作进展如何、效果怎样带着这个问题,我抽出两天时间,到位于大石山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天等县实地走访。
天等在壮语中是“石头矗立”的意思,全县山地面积占85.48%,贫困发生率达21.31%,是全区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几个县之一。
我到的第一站是进结镇品力村巴力屯。这个屯地处天等县最北边的大山深处,贫困发生率达65.19%,看得出是一个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子。蹬上村里狭窄的石阶,看到旁边有一栋四面透风的木瓦房,我问里面是否住着人村干部说是村民谭荣会家。我径直走了进去,屋里黑乎乎的,稀疏的木地板下层养着猪,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正好老谭在家,我们坐下聊了起来。老谭说,家里共有6口人,他和老伴都70多岁了,常年患病;大儿子、儿媳和小儿子外出务工,干的是体力活,收入不多;孙子读大专,负担比较重。桌上摆着一本《精准帮扶手册》,我拿起来翻了翻,各方面情况记得很清楚,“帮扶计划”也很具体。老谭说他最大心愿是2018年能盖座新房子。我问他房子这么破旧了,为什么不早点盖他说,如果搬出去,国家扶贫移民搬迁政策补贴多,自己负担轻;就地危房改造,政府补贴较低,主要靠自己负担。但故土难离,留在村里,有一亩几分地,种点粮食蔬菜,能省很多生活费用。因此,他还要再攒几年钱才能盖新房。老谭说的是实情,看来我们在政策上还要做些研究。
老谭屋后住的是老党员李廷壮家,他今年82岁,有50多年党龄,当过村支书,按辈分应该称为李老了。李老与老伴同年出生,身子骨都很硬朗,5个女儿都出嫁了,老两口主要靠村干退休金、养老金和低保金过日子。李老拿出他家的《精准帮扶手册》给我看,一项项算下来,脱贫没有问题。刚好李老家的帮扶联系人也在,是进结中学的一名教师。他对李老家的情况和收入来源如数家珍,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他说,帮扶手册就好比是一份责任状,工作用心不用心,一眼就看得出来,不敢有半点懈怠。
第二天,我去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驮堪乡南岭村丰屯,走访了马秀玲家。马大姐今年66岁,早年丧偶,前几年女儿离婚后外出务工,外孙和外孙女跟着马大姐生活。我跟马大姐拉起了家常,她讲到外孙女在县城读小学,一个学期要交1000多块钱。我问,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都已实行15年免费义务教育,为什么还要交那么多钱村干部一时答不上来。后来向学校了解,主要是因为孩子异地就读,有一些需要个人承担的费用和自愿购买的保险等。我跟当地的同志说,党的惠农政策很多,要查一查是不是都落实了记得去年底我去荔浦县调研,走到一个贫困户家,就发现这一家有位60多岁的老太太没有领到按规定应该享受的养老金。后来让人社部门在全区开展普查,类似情况有3万多人,都给补发了养老金。现在帮扶手册专门摘录多项惠农政策,就是方便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随时对照检查,确保应享尽享。
从这几户情况看,帮扶手册的效果还真不错。大家也提了一些改进意见,譬如尽量简明清晰,易懂易记等。也有的贫困户希望达到脱贫标准后,再连续记上两三年,持续帮扶,以实现稳定脱贫。这些意见都很好,需要不断改进。
还有的同志提出如何计算外出务工人员收入问题。天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45万人中就有13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劳务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天等的同志认为,计算贫困户家庭收入,应包括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成员的全部实际收入,而不只是其寄回或带回的那部分收入,否则会造成外出务工的越多、时间越长,其家庭收入越低的怪现象,也会助长单纯指望政府养老和脱贫的“逆导向”。我认为这个看法有道理。
贫困户收入的明细账
(2016年7月6日,百色市西林县)
百色市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15.5万人,其中库区移民1.36万人,贫困人口7086户28911人,贫困发生率20.39%,全县16亿财政开支中有15亿多靠转移支付,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贫困地区人民,特别强调精准扶贫。我理解,精准扶贫重在三个环节,一是精准识别,二是精准帮扶,三是精准脱贫摘帽。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前一个精准是后一个精准的前提和条件,后一个精准是前一个精准的延伸和目的。为了做到精准识别,从去年10月开始,全区组织了25万名干部进村入户,调查488万户,涉及近2000万群众,按照自治区统一确定的98项指标,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式,逐户摸底登记,打分评议,通过两轮审核、两轮公示,从中确定了114.5万户贫困户、452万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底),在此基础上建档立卡,实现了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为了做到精准帮扶,自治区实施了“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因村施策,对户帮扶。按照国家下达的任务,今年全区要完成120万人口的脱贫任务,脱贫标准是“八有一超”。“八有”是指有收入来源、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看,“一超”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判定是否做到“八有”相对好办,一是一、二是二,看得见、摸得着,而认定“一超”则比较难。一来计算难。农民除了现金收入,也有非现金收入;除了在本地的收入,还有在外地的务工收入,很难一一核实。比如家里养头猪、养几只鸡、种点粮食果蔬,自己吃一些,拿出去卖一些,怎么计算他的收入二来核实难。由于当贫困户可以得到种种政策优惠,很多群众不愿意报出自家的真实收入。我问过好几个贫困户,一年收入多少钱他们都是支支吾吾说“不多的,就一点油盐钱”。现在国家对确认脱贫实行第三方评估,主要以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为依据,如果不能准确认定贫困户的收入,精准脱贫摘帽就无从谈起。
这次在西林,看到百色市探索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书。双承诺,即由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向群众承诺帮扶脱贫,贫困户承诺积极努力争取定期脱贫;双认定,即由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对“八有一超”情况当面进行共同认定,并如实记录;双确认,就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同确认帮扶内容、措施和过程。在新丰村,我走访了贫困户王双、熊应和家,看见他们桌子上都摆放着市里统一印制的“三双”书,家里各种收入一项一项记在上面,帮扶干部与户主双方签字确认,一目了然。我问在场的村干部和贫困户对这种方式怎么看,他们都说这个办法好,每笔收入都是摁过手印的,实实在在。他们还打趣地说,以前没有记账的习惯,有钱就花,没钱凑合。现在家里有个账本,就像多了个“账房先生”、“管家婆”,钱该怎么挣、怎么花,心里更有数了。
百色的做法使我很受启发,它解决了基层干部最为困扰的贫困户收入“一笔糊涂账”,导致戴上“帽子”的不愿摘,或者没有达标的“被脱贫”的难题。回到南宁后,我找自治区分管扶贫的负责同志和扶贫办的同志一起商量,可不可以在全区推广大家都赞成,决定在全区统一制作《精准帮扶手册》,发到全区每一个贫困户。《手册》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帮扶联系人与贫困户共签脱贫承诺书;二是帮扶计划和帮扶联系记录;三是贫困户收入登记表,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收入,以及其它收入等,分门别类,按月登记。《手册》后面还附上国家和地方与扶贫相关的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以便帮扶联系人和贫困户对号入座,防止遗漏。《手册》一式两份,贫困户和帮扶联系人各执一份,同时记录、同步更新,年终验收,一年一核。这样做,不仅贫困户实际收入底数清楚,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还有利于干部转变作风,真正深入到贫困家庭中去,把工作做细做实。
独居老人集中供养是个好办法
(2016年10月8日,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
在农村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特困人员是处于普通贫困群众和五保户之间的“夹心层”,他们大都年老体弱,亲属不在身边或无能力照顾,但又不能像五保户那样到敬老院安度晚年。按照自治区贫困户“八有一超”脱贫摘帽标准,“有住房保障”是一条硬杠杠。很多人房屋破旧,但自身没有建房能力,即使政府帮助盖了房子,他们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照顾是一个很大问题。听说柳州市柳北区对这个特殊群体实行“集中供养”,我专门去看一看。
据介绍,柳北区利用近年来闲置或废弃的公有房屋略加改造,建成了4个集中供养安置示范点,我这次去的是位于石碑坪镇石碑村的集中安置点。一下车,就看到一栋粉刷一新的3层小楼,楼前有一个小院子,宽敞洁净。走进小楼,看到每间房都配有小厨房和小卫生间,陈设虽然简单,但很敞亮。村干部告诉我,这栋小楼原来是村委办公用房。村委搬走后就闲置下来了。经过改造,可以安置11户独居老人,现在已住进了3户。
我一边看一边了解这3户人家的情况。一户是单身户黄世其,今年90岁了,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户陈亚源也是单身户,今年51岁,没有住房,患有慢性病,今年7月刚做了胆结石手术。还有一户甘乃国,今年58岁,大女儿在南宁读书,小女儿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老甘10年前被牛车压断了腿,妻子患有骨质增生病,两口子都干不了重活,没什么收入,还欠下了2万元的债。这3户原来住的土坯房都是危房,他们自己又没有能力建新房,政府才把他们安置到这里来。
三家人住到一个院子,就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甘乃国的老伴负责给大家做饭,政府给她一点补贴,伙食费主要从他们的低保和养老金等补贴中开支,村集体也给一定资助,还接受部分社会捐助。平常老人们一起看电视、拉家常,生活起居相互照顾,衣食无忧,其乐融融。我进去时,四位老人正在餐厅围着一张小桌用餐,一荤一素一汤。他们都十分感谢政府为他们着想,对眼前的生活感到满意。
这种安置方式的好处,一是把没有经济来源的独居老人分散建房变为集中解决住房问题,形成一个相互照顾的小环境,不仅解决了贫困户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还解决了老有所安、老有所乐问题,更体现以人为本,更受贫困独居老人欢迎。二是有利于盘活公有闲置资产。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办公用房、小学校舍、乡村粮库、单位宿舍等公有房屋,长期闲置,破损严重,十分可惜。如用来改为独居贫困老人集中安置点,可旧屋利用,一举多得。老人们免费居住,但房屋所有权还是国家或集体的,可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够节约大量建房资金,不失为对特殊贫困人口脱贫安置的一个好办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彭清华深入兴业县调研:推进三产协调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11月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玉林市兴业县调研,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为全区稳增长注入新动力。 【详细】
[田阳县]定制“套餐”助摘帽
“我们以定制‘脱贫套餐’为抓手,实现了精准帮扶全覆盖。”田阳县委书记韦正业介绍,该县采取“移民搬迁”“平台助推、金融扶持、带资入股、固定分红、劳务增收”及“三养一种”(即养羊、养牛、养蛋鸡、种芒果及特色果蔬)等多种扶贫措施,让贫困户融入一个或多个产业链 【详细】
[右江区]打牢扶贫基础 夯实脱贫根基
今年以来,右江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根基稳、事业兴,不断构建脱贫攻坚“大扶贫”格局。 【详细】
[陆川县]盘活涉农资金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以来,陆川县围绕全县32个贫困村6.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盘活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