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来源:贺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贺州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经历1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现在已经到了向“更有质量”转变时。20年后贺州将变成什么样极目眺望,我市正积极把握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机遇,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大胆探索“1+3+X”规划体系,对全市未来10至20年的规划建设定下基调:要把贺州建设成世界知名的长寿城市,贵广高铁经济带新兴的工业、旅游、休闲城市,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生态良好、风情浓郁、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城市。

  到203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目标;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92万以内,城镇化率达72%,常住城镇人口达216万;建设一个人口超百万、用地近130平方公里的现代宜居中心城市;建设钟山、信都、富川和昭平4个副中心城市。

  在全市范围内,未来发展的重心将放在“交通、产业、旅游、城镇、生态”几个核心主题上。

  纲举目张,一张未来贺州发展的蓝图已摆在面前。

  打造便利畅通多元交通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三省通衢”。未来,我市以建成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为目标,突出通东、承中、达西、接北优势,全面推进“四铁六高两江三机场”建设,构建“4321”交通圈,即4小时覆盖贵阳、长沙等中西部重要城市,3小时覆盖北部湾经济区,2小时覆盖珠三角经济圈、1小时覆盖市域主要组团及周边城市。

  此外,远景规划预留2条城市轻轨线路,1条途经富川—平桂—火车站—中心城区—贺街—信都,1条途经火车站—钟山—黄姚,以此串联中心城区与外围的城镇、园区、景区,打造成为贺州的一道风景线。对内交通方面,保障“大血管”到“毛细血管”的畅通,通过“一环八联”主骨架建设形成快速联系各城市组团的“大血管”。通过加密支路“毛细血管”,落实国家关于街区制建设相关要求,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健康旅游业

  “我坐上高铁去贺州,碧碧的水来绿绿的山……2015年神曲《坐上高铁去贺州》”唱出了我市已经迈入“高铁时代”,也唱出了我市正将自身资源转化为新一轮发展优势。未来,我市将加大依托贵广高铁经济带,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珠三角旅游圈,联手贵阳、桂林、肇庆、广州等城市共建粤桂黔旅游一体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至203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为对接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我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姑婆山温泉小镇、黄姚古镇、西溪森林温泉养生小镇、大桂山山水森林颐养小镇四大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及富川福利国际慢城建设为抓手,打造包括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晚年的生态健康产业集群。

  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一个城市应该是一个宜居之城。”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我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的规模、布局、基础设施上都做了合理引导。因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凸显山水园林特色是未来我市城市建设的“重头戏”。

  在城市规划上,我市突出绿色生态、彰显特色等发展理念,重点向西北方向和跨江南向发展,强化公共中心体系建设,用足、用好山水田园资源,构筑“一城三组团十一片区、一带四心多节点、山水田林绿融城”的空间发展格局,近期抓好“生态新城”“一江两岸”“园博园”等重点片区建设;规划打造19个综合公园、4个专类公园及100个街头微绿地,实现“5分钟见绿,10分钟见园”目标。通过“七湖九河”水系修复和城市山体景观美化,展开城市“双修”工作,将贺州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优良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集思广益,敢想敢干,善做善成。放眼未来,贺州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年轻之城,令人向往的旅游之城、人文之城、山水之城、生态之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