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这个全国最大的桑蚕产地,桂林桑蚕产业一度经历辉煌与衰落。有着先天种植优势的桂林,能否立桑为业
果桑:萎缩的桑蚕业迎来“破茧之路”
让全产业链开发成就新的“摇钱树”
每年4月底到5月上中旬,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路口村委蚂蝗塘村的桑葚果园里到处都是红得发紫的桑葚。一颗颗桑果,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图为近日游客在果园里采摘桑葚,体验农家乐趣。 (通讯员梁辉 林坤增 摄)
眼下,桑枝茂盛,桑果成熟。
“采摘游”名品草莓渐渐下市,酸酸甜甜的桑葚接过了“采摘游”的接力棒。记者在各桑葚园看到,成批市民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掀起桑葚采摘热……
不过,人们在采下桑葚果时,大多没有触摸到一项传统产业的复兴曲线,也没有冲淡头脑中固有的桑蚕产业兴旺于江浙的印象。这新兴的采摘热后面,是广西近年来借着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强势崛起桑蚕丝绸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产地,桑蚕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而80年代初曾经在广西领先的桂林桑蚕产业,在经历过衰落后,近年则立足旅游城市特色,积极开展果桑休闲观光采摘试验示范及其综合利用,走出一条与其他地市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
“果桑+蚕桑”、“农业+旅游”模式,让萎缩的传统桑蚕业迎来了“化茧成蝶”的希望。
桑葚园成市民“采摘游”新热点
进入果园,放目远眺,密密麻麻的桑葚已经成熟,紫红桑葚挂满修长枝条,与绿叶相伴辉映……4月中旬,记者先后来到市农业科学院雁山、渡头基地桑果园,看到来访游客购买门票后,便可以提着果篮,在园内尽情采摘桑葚,且可任食,带走则是10元一斤。虽然入园需要收费,但不少市民一早便来到桑葚园,采摘桑葚。
“看,我摘的这一颗又大又黑,吃起来一定很甜。”市民任女士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采摘成果”边说。她告诉记者,丈夫、女儿也与其同行,一家人趁着天气好,结伴出游摘桑果,呼吸新鲜空气,观光拍照,好不快乐。
记者从入园登记处了解到,桑葚成熟的季节从4月上旬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在这期间,人们呼朋唤友奔赴各个采摘基地,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到了周末,每天入园可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次。
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果桑休闲观光采摘试验示范及其综合利用。游客除了可以进园摘桑果,还可以吃新鲜桑叶、桑园鸡、桑叶面、桑叶馒头,喝桑果酒等。桑果成熟的季节恰逢鲜果上市淡季,因此市民对桑园休闲观光采摘农业模式、桑蚕产品给予了高度的认可。2016年,渡头基地接待游客6000人次。
制作桑叶面条。记者苏展 摄
传统“种桑养蚕”一枝难秀
桑树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据了解,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桑蚕产业以江浙等东部地区为主产地,而近年来,这些地区种桑面积日渐缩小,借着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桑蚕产量等方面具有优势,种桑养蚕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成为农户的第一选择。广西蚕茧和生丝产量等多项指标已位居全国第一。
那么,桂林的桑蚕产业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传统的桑蚕产业是‘种桑养蚕’,以生产丝绸为主要目的,桂林原来的桑园一开始就有一定基础的。”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桂林分院院长、推广研究员李家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桂林桑蚕业还是以传统的种蚕桑为主,但单一的“种养”模式渐渐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市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种桑养蚕。每年从4月初到10月中下旬是我市养蚕的适宜季节,全年可养蚕6到9批,虽较其他蚕区要少1到2批次,但是蚕茧质量不亚于优质茧蚕区,能缫制4A以上生丝。
资料显示,桂林市桑蚕产业发展于1964年。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桂林的桑蚕业生产发展较快,当时生产规模曾排在广西前列,其中全州县、灌阳县被列为广西桑蚕产业重点县。到1995年,全市桑园面积为21045亩。“十一五”期间,我市桑蚕生产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桑蚕业,使桑蚕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07年桑园种植面积已经发展至3.33万亩,全市发种量为2.85万张,产茧755吨,产值1300多万元。2008年-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蚕茧价格出现下降,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受挫。
“如今如果只种蚕桑的话,每年每亩产值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千块钱,农民有地的话可能都去种收益更高的水果,比如砂糖桔。”李家文表示,桂林市是全区水果产业大市、强市,产业经济效益较高,蚕桑近年来难以与之抗衡。
2016年我市水果总产量475.9万吨,产值124.6亿元,成为全区首个水果产业超百亿的地级市。在长期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一部分蚕农更愿意将有限的土地用来改种水果,而一部分蚕农外出务工,从而导致我市传统桑蚕产业进一步萎缩,桑园较过去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悉,全市目前蚕桑面积1.2万亩,主要集中在永福县、平乐县、恭城县等南部县域,缫丝企业3家,装机7200绪,分别在永福县、荔浦县、平乐县。果桑因种植历史较短,目前全市面积在1000亩左右。
桑园挤满前来采摘的市民。记者苏展 摄
果桑多元化利用让产业“破茧之路”光明
近年,逐渐萎缩的传统桑蚕业迎来了好景。我市利用庞大的旅游资源,突出产业发展特色,以“果桑+蚕桑”、“农业+旅游”形式,加大了果桑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延长果桑产业链,增强了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其实桑树的全身都是宝,从根到叶到果,入药、食用都很好。”李家文表示,随着人们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食品的保健、养生功能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像基地里的桑园鸡、桑叶面、桑叶馒头等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李家文给记者算了笔账,以2016年渡头基地为例,桑果种植面积25亩,1亩果桑可以产桑葚果2000-3000斤左右,按市场价算,鲜果销售产值约10.0万元;桑叶面条、馒头等生态午餐产值3.5万元;桑园鸡500只,价值4.0万元;桑果酒价值6.0万元。合计总产值23.5万元。同时养蚕的话,每亩可以再获得100公斤的蚕茧,又可以增加三四千块钱收入。
“像桑园养鸡,制作桑叶面条、桑叶馒头的技术含量都不是很高。目前相关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已经进入推广期了,部分产品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了。”李家文告诉记者,目前试验基地在果桑栽培与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开发力度较大,且效果显著,已辐射到周边地区,包括荔浦、平乐、全州、灌阳、临桂,甚至广东等地企业都来寻求技术支持。
4月13日,广西桑蚕产业创新团队果桑栽培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班的全区会议在桂林召开。目前桂林在面积和产量上虽然比较少,却成了全区优秀经验在会上推广。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广西桑蚕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陆瑞好在会上向记者介绍,广西的桑蚕产品、产量十几年来都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占到全国的40%。自治区也很重视围绕种桑养蚕的转型升级,在2015年提出“立桑为业”。
“目前桂林的果桑种植拓展了它的旅游功能,可以说找到了突破口。”陆瑞好表示,桑蚕业最大量副产物之一是桑葚,但桑葚成熟期较短,且极不易保存,鲜果长在树上,成熟后手指一碰就掉,受天气等各方面影响,鲜果的浪费率在三分之一左右。随着桑果酒、桑果汁、桑葚酸奶等越来越多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现,让原本被浪费掉的桑葚有利可图。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他建议,各相关农业部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鲜果加工配套,减少浪费。今后不仅种桑养蚕,还要推进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等新功能、全产业链开发,促进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桂林第三产业比重首次居首
5月12日,记者从桂林市召开的2017年1-4月全市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获悉,今年第一季度,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9%,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约1.8个百分点,意味着该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到新水平。 【详细】
桂林再造“平价商店” 菜肉比市场便宜
近日,2017年桂林市首批农副产品平价商店正式运营。而早在4年前,桂林市就曾开办过5家平价商店,最后因种种问题于2016年初停办。此次再开办,是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管理办法》新规出台后,重新对桂林本地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提档升级。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 【详细】
桂林对6大脱贫重点项目实施奖补
日前,桂林市出台农村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市级财政资金补助办法,通过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对农村脱贫攻坚中贫困村的村屯道路、集中供水、产业发展、旅游扶贫、太阳能路灯和乡镇信息平台建设等6大重点项目实施奖补,计划3年内市本级投入奖补资金30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