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韦继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原标题:

  大手牵小手 发展快步走

  ——广西“农合联”为农服务大升级

  “合作社像一只大手,牵起各家各户的小手,‘合’起来就能够‘作’大。”近日,在跟记者聊起合作社的作用时,平果市常星村合飞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宝合深有感触地说。

  常星村有400亩火龙果、600亩砂糖橘,还有1000多亩桑蚕,以前各家各户自己经营,但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加上管理不善,收成不是很理想。去年10月,邓宝合和其他两个股东牵头成立了合作社。记者参观邓宝合砂糖橘基地时,10名工人正在用机器除草。“如果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谁也不敢花十几万元购置机器和滴灌设施。”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种菜种果,根本赚不到那么多钱。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入社后每亩多赚3000元。”田阳县百育镇的果农,也对合作社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和金融等服务中大显身手,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到今年6月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3年前的1.6万家,迅速增长到4.3万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也遭遇到不少问题,发展上面临一些困境。

  “我想多搞几十亩,可手头没资金。”永福县一家砂糖橘合作社负责人说,他和几个人原先从村民手中流转100多亩土地,去年想加码扩大规模,但找银行“救急”,却一直没下文。

  “资金紧张,我们也经常硬着头皮先欠农民的钱。”“看到市场前景好,很想扩大生产规模,可大家凑不到几个钱,机会也就丢掉,愁死了!”“没有技术,蔬菜种植过程中临时遭个病虫害,也只能干着急……”

  没钱就做不大,做不大就没有钱;没钱就请不到人,请不到人就没钱——这就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一个“怪圈”。据分析,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共同创办的合作社,大多数没有固定资产,在他们家中挂块牌子,没有能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不能完全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有些合作社尽管由农村大户来牵头组建,但办公场所还是要依托经济实体,与之同用一个办公场所,自身经济实力非常薄弱。而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一是股东或有关部门先期扶持的启动资金;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种苗,供应种苗和农资,销售社员产品,保留一定差价积累的发展基金,而要依靠这样的资金积累方式来集聚资金、寻求发展是很难的。

  “要解开这个‘结’,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去年,我区出台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农合联”)——由有实力的合作社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在一起,在生产、供销、信用中释放出更大的为农服务能量,因此也有人将它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升级版”。

  “我们由3家经营香蕉、芒果和圣女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的联合社,冷库、场地、基地、仓库加起来超过1000多万元的资产,自有资金也很充足,每年交易量达到3亿元以上。”据介绍,田阳县这家“农合联”以民主管理、共同协商、统一调度、分社运作、规范运行为原则,经营管理上,通过土地托管方式,与农民签订土地托管协议,开展经济作物全程式托管服务;实行统一的技术指导、采购物品、经营规划、销售产品和开拓市场,服务范围覆盖多个乡镇。

  业内人士形象地说,“农合联”就像一只更大的手,牵起众多合作社的手,给它们注入更强的力量。“农合联”不但符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要求,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由单一生产经营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方向转变,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解决了单一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经营实力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等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区供销社系统已组建“农合联”192个,吸纳和带动1100多个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现有入社农民11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5.5万户,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0亿多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