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美的龙滩库区和祥贝风景区 高东风 黄尚彪/摄
河池大力发展饮用水、碳酸钙等新兴产业。其中饮用水产业产能居全区首位,图为巴马铂泉矿泉水生产车间一角。梁绍恩/摄
河池大力推动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图为河池南丹工业园区内繁忙的企业生产车间。
河池大力构建高速交通网络,推进“河路经济”,图为建设中的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丘莫大桥。 高东风/摄
河池金城江城区新貌 黄尚彪/摄
东兰县板栗喜获丰收 高东风/摄
河池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图为南丹县巴平万亩油菜花。 麦艳梅/摄
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南方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观光产业园 高东风/摄
凤山县群众采摘核桃。 周恩革/摄
核心提示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池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克服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全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稳进突围、提质发展。
过去5年,河池深化市情认识,科学谋篇布局,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弘扬河池精神,创新扶贫举措,脱贫攻坚闯出新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坚持民生先行,发展社会事业,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执政能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1 精准发力啃下最硬骨头
今年初起,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坝牙村上汶屯,一个名为“车家庄”的安置点热闹了起来,大山里的贫困群众陆续搬迁进来。该县加八村贫困户蒙高德一家仅花1万多元,就住进了一栋全新的两层小楼,更让他安心的是,他在镇上的一个工地工作,而妻子在家编藤编,也有较稳定收入,脱贫在望。
过去,当地也有一些群众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出来,但由于找不到出路又跑回去。2016年开始,都安24个移民安置点全部靠近公路,附近配套有工厂、医院、学校,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并解决了就业创业、就医看病和子女上学等问题。更加精准的措施,让搬迁户真正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困中之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年,河池市代表广西接受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及省际交叉考核,得到充分肯定。经过严格细致的精准识别和“双认定”,全市完成18.95万贫困人口、91个贫困村的脱贫摘帽任务,成为广西脱贫人口最多的设区市,“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突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针对69.1万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制定了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计划。建立市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县(区)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行“5321”结对帮扶制度。共选派684名“第一书记”和3123名“美丽乡村”工作队员进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4.58万名干部与17.6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每个贫困县都有市领导联系,每个贫困村都有领导和部门挂钩,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以核桃产业为引领,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该市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即“十三五”期间规划发展300万亩核桃、100万亩“三特”水果、150万亩油茶、100万亩糖料蔗、100万亩桑园、100万亩板栗、150万头(只)肉牛肉羊、200万头香猪、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100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通过抓规划、抓示范、抓投入、抓品牌,“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种植核桃255.02万亩、三特水果79.77万亩、油茶105.82万亩、糖料蔗76.49万亩、桑园85.14万亩、板栗85.47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71.81万亩,出栏肉牛23.77万头、肉羊99.99万头、香猪(含黑土猪)155万头。
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逐步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河池采取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合力克难攻坚,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综合进度保持在全区前列。2016年度68个移民安置项目(点)已全部开工,项目开工率、建设用地落实率、融资落实率均为100%;已竣工住房主体14227套,住房竣工率达94.07%;搬迁入住建档立卡对象42279人,入住率达62.17%。2017年度80个移民安置项目(点)开工率、用地落实率均为100%;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1.24亿元,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对象8876人。
创新金融保险扶贫模式,加大脱贫攻坚投入。2016年全市共筹措、整合各级财政扶贫资金60.7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21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30.51亿元。截至2017年9月,全市已筹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1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5.2亿元,覆盖贫困户近10万户。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精准优势和功能作用,今年6月,河池市与一家保险公司签订农业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提供政策支持,保险公司配套融资、提供保险兜底”的工作机制;采用“大额险资直投政府,统借统还,上借下用”的“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保险+融资”扶贫模式的新路子。该模式为全市6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保了小额意外伤害保险,为全市25万城镇职工统保了医疗双保险;开展支农融资业务试点,授信3亿元用于支农融资产业扶贫,重点扶持肉牛养殖、油茶产业发展。目前,都安已获得贷款3000万元,用于种牛繁育。
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重点,健全组织、创新模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目前,全市已有46.1%的行政村发展有1个以上村集体经济项目;有52.1%的行政村打造出1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有65.27%的行政村培育了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49%的行政村建设了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能人+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充分盘活集体资产,以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发乡村旅游、光伏产业、电商扶贫、物业租赁等项目,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2 “1234”思路布新局 “六大行动”谋新篇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振奋人心。河池市委结合市情,提出了今后几年的“1234”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坚持稳进突围、提质发展“一个总基调”,实施“河路经济”发展和“一城三区”(“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精准脱贫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两大战略”,打好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三大攻坚战”,抓好“高、果、游、园”“四个重点”,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奋斗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国际旅游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文明普遍提升,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民主法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69.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思路已定,关键看落实。河池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新常态,根据实际,决定从2017年至2021年,用5年时间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三大生态”和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产业转型升级攻坚“三大攻坚”,以“六大行动”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明确实施“路线图”和目标任务。“路线图”即:2017年为推进年,2018年为提速年,2019年为冲刺年,2020年为决胜年,2021年为提升年。全市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五大目标”。
3 “河路经济”引领 “高果游园”并进
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全面进入外业测量作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铁办工作人员与当地群众一道,顶着烈日,连续工作,环江段征地拆迁工作推进顺利。贵南高铁环江段线路总长56.07公里,途经该县川山、下南、水源、思恩4个乡(镇),涉及征收土地面积1100多亩,搬迁群众109户。环江干部群众对高铁充满期待:“我们即将从‘世遗时代’迈入高铁时代!”
河池在创新发展,推动转型提质中突出发展“河路经济”,即以红水河、龙江河流域和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为主线,构建公(路)水(路)相通、铁(路)水(路)联运大格局,形成沿河沿路特色经济圈;重点发展“高、果、游、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大力构建高速交通网。“十二五”期间,河池市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322.91公里,比“十一五”期末的53.28公里增加269.63公里,增长5.06倍。建成了六寨至宜州、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以及天峨至乐业、忻城至都安至大化(河池段)等10条(段)二级公路重点路网工程,总里程502.4公里。2014年5月,已断航38年的红水河复航;2014年8月,河池机场建成。河池基本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十三五”期间,该市重点推进贵阳经河池至南宁高铁、桂林经河池至百色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及建设;建成河池至百色、贺州至巴马(都安至巴马段)、融水至河池、南丹至下老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贵州荔波经环江至德胜、宜州至忻城、天峨经凤山至巴马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努力实现河池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目标。
大力发展特色新果业。2012年,河池把“整市推进”核桃产业作为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把发展“三特”(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水果产业作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产业。目前,该市核桃种植面积已突破255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特色水果种植面积90万亩。
大力建设国际旅游区。用好用活世界长寿市品牌,依托长寿养生、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刘三姐故乡、红七军故乡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山水观光、长寿养生、休闲度假、红色旅游、民族风情、生态乡村、运动体验等旅游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和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着力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推动旅游产品和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市国内游客2154.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95%;入境游客10.68万人次,增长6.16%;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21.35万人次,成为广西旅游新一极。
大力打造新型产业园。河池市坚决实施以环境倒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96家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时,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决定建设大任产业园,推动“工业上山、出城入园”,致力打造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及建材为主,配套现代服务业的国内山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总投资61.04亿元。该市还同步推进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宜州经济开发区、环江工业园区、都安临港工业区等市级新型产业园区及县域新型园区建设。全市工业园区总产值比重达60%,比2011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何辛幸: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对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工 【详细】
[大化县]脱贫攻坚,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截至2017年9月,大化瑶族自治县尚有贫困村63个,贫困人口6.06万人。该县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重点县。 【详细】
自治区督查组到平果县督查脱贫攻坚工作
10月16—18日,自治区第19督查组到平果县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大督查。督查组分成了八个组,冒着绵绵的秋雨,深入到10个乡镇15个村,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脱贫管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以及相关扶贫惠民政策落实 【详细】
[防城区]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
2017年,防城区坚决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于”的目标要求,稳步推进精准帮扶、移民搬迁、小额信贷等各环节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