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8月30日 来源:农村大众 作者:王德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月25日,记者从烟台市有关部门获悉,素有“玉米之父”之称的李登海,又有一项育种新技术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公示期。如果不出意外,李登海将继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第二次获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良种繁育行业,素有“南袁北李”之说,但在烟台,李登海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现象,如果说他是主峰,在他的周围还围绕着无数座山峰,他们一起让烟台成为我国良种繁育的高地,傲视全国。

  超前意识保证步步领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的玉米亩产不到200公斤,而美国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可达1250公斤。为了改变这一落后局面,以李登海为首的一伙热血青年走上了玉米高产攻关之路。

  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民营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种子研究、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比全国种业体制改革、实施种子产业化提前了10年。

  几年前,烟台市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想法,并于去年6月23日召开了论证大会。会议决定利用5年时间,投入4000万元,通过上靠下联、外引内联,整合烟台市科技资源的同时,把国内的著名专家和科研单位吸引到这个体系上来,打造4个研发平台、1个孵化中心,建立10个技术创新系统。

  在资金投入上,烟台同样不保守。2006年,烟台市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达到24600万元,其中安排到农业科技领域的资金达3900万元。“登海种业”更是每年将利润的10~12%用于科研工作,今年投入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

  人才优势结出累累硕果

  烟台市农科院拥有部级良种繁育中心一处,部级质检中心一处。其中农业部果品和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国家级四大果品质检中心之一,烟台苹果育种中心1100余万元的总投资中,国家投资800万元,是国家在地市级农科院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

  “登海种业”更是拥有国家级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一处,共聘用了省内外68名专家、教授,建立了由国内一流科研育种人才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

  据了解,在“登海种业”和烟台市农科院的背后,烟台还拥有“金海作物研究所”等230余家民营科技组织,科技人员达6000多人。

  正是由于具备无处可比的人才优势,烟台市在良种繁育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30多年来,“登海种业”已经进行了85代选育过程,培育出了40多个推广面积较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连续六次创出夏玉米单产的世界纪录,最高亩产量达到了1402.86公斤!全国四成玉米用的是李登海选育的种子!

  2004年,“登海种业”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和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冬小麦,两次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分别达到731.73公斤和773.86公斤。

  此外,烟台还有大白菜、苹果等80多个品种的推广面积在全国领先。

  自199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后,我省共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7项,烟台就获得其中的47项,占70%。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最受益的还是广大农民。2005年,烟台市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5%,高于全国的45%,也高于全省的50%;农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种达160多个,出口额17.9亿美元,占全省的26.2%,占全国的6.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7元.

                                        责任编辑:木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